每一种残疾,都是对生命的挑战;每一种战胜,都是对生命的礼赞;每一种关爱,都是对生命的尊重。命运的“刁难”,并没有磨灭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用他们的“逞强”告诉世人,谁说残缺就不能发光?
为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弘扬正气,进一步激励全区残疾人发扬身残志坚、自力更生、助人为乐的精神,充分展示残疾人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今年5月,南湖区评选出10位“最美残疾人”。那么,这10残疾人的身上究竟有着怎样的闪光而动人的故事呢?这里,编者选取5位“最美残疾人”,带你走近他们的世界。
王永根:
以一技之长回馈社会
“给人带来方便、快乐的同时,我也感觉到被社会需要的快乐。”这是七星街道江南新家园社区理发店店主王永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因为小儿麻痹而导致肢体残疾,而眼下,他经常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免费为居民爱心理发。
王永根虽然行动不便,但他身残志坚,开了一家小小的理发店。因他平时为人和善,周围邻居都喜欢到他店里理发,一来照顾他的生意,二来跟他聊聊天,让他在店内不至于太孤单。领居们的善意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因此他理发收费总比外边低。
为了回馈社会,同时也使自身价值得到更大发挥,王永根毅然走进了江南新家园社区,主动要求做志愿者,利用自己的手艺为居民提供无偿理发服务。“现在政府对残疾人的政策太好了,关心我们,我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回报社会。”在江南新家园社区里的,总能看到王永根的身影,穿着红马甲,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投入社区志愿者服务,他始终把为邻里低价或免费理发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徐培兴:
残疾人心中的“老娘舅”和“带头人”
徐培兴是一名肢体残疾人,同时也是一家民政福利企业的残协主席。
作为残疾人,他深知残疾人的不易,他总是能从企业和职工的不同角度出发,协调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为工厂内的残疾人争取利益最大化,对那些经济困难的残疾职工,他主动向公司提出经济补助,缓解他们的燃眉之急。
2009年,徐培兴与人合伙创办的公司开展残疾人扶贫基地创建工作,为残疾人免费提供精种、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在扶贫基地的帮扶下,不少残疾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家里经济条件有了明显改善,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2012年,徐培兴在担任南湖区残联执行理事会理事和区肢残人协会主席期间,他积极协调并组织成立了南湖区励志残疾人合唱团、摄影社、书画社等文艺团队,把原本足不出户的残疾人一个个地动员起来,让残疾人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三十多年来,他一心为残疾员工谋求最大的利益保障,还不忘结对帮扶困难残疾人家庭,是残疾人心中的“老娘舅”和“带头人”。
张力:
在创业中“化茧成蝶”
儿时因为错误用药而导致了张力的药物性耳聋,但是,从小就要强的她勤奋好学,通过努力还考取了大学。
大学毕业后,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张力走上了创业之路。但创业是不容易的,更何况是残疾人创业。2013年,张力创办了第一家自己的公司,由于听力不好,每次给小区物业打电话缴纳物业费都很心“累”。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考虑到自己与物业沟通中出现的问题,张力萌生了改变现有物业服务方式,把电子商务和物业联系起来的念头。于是,她把握住互联网发展的机遇,开发了一款能让残疾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各类家政服务的软件,一经推出就广受好评。
尝到了创业的甜头后,2016年,张力又与朋友合伙创办了一家物业公司,并利用互联网科技推出新型经营模式,为物业管理插上互联网翅膀。如今,她的物业公司已服务了众多居民小区、商业广场。
“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带动更多在生活和工作中徘徊等待的残疾人朋友,勇敢地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广阔舞台。”张力说。
周琦:
诚信经营赢得尊重
1995年,还是妙龄之年的周琦因为一场车祸与死神擦肩而过,也因此留下了终生残疾。内心坚强的她并没有因为这场飞来横祸而磨灭了意志,反而激起了她更加努力面对生活的斗志。
她默默下决心要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养活自己,开始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卖包包。然而,残疾人创业显然比想象中艰难的多,刚开始连店面都没有,她就独自艰难地行走在大街小巷,吆喝着推销卖包。
就这样,她摆摊卖包坚持了2年多后,终于拥有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店面。转眼间,周琦的包包店已经开了十多年,在吉安路上小有名气,老顾客也络绎不绝。从一家不足十平米的小包店发展成现在拥有七十平米的大规模包店。她常说这家店就是她的孩子,看着她从诞生到成长,也让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如今,周琦已经是一名上小学孩子的妈妈,她说她要更努力,因为她希望自己的女儿也能像妈妈一样以平和的心态生活,微笑面对人生,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
张小明:
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架起“扶梯”
张小明是余新镇中学的一名退休教师,他在乡镇教坛默默耕耘了42年。在这几十年间,他在预防校园欺凌,保护学生安全方面贡献突出。即使在退休后,张老师依然“离岗不离职,退休不褪色”,坚持为残疾学生送教上门。
余新某村的佳佳(化名)因为特殊的身世,导致出现了众多特殊的问题,最终导致离家出走。张小明在了解了孩子的情况后积极参与对他的帮教活动,先后与孩子父亲、伯父、舅舅等保持有效沟通,合力教育孩子,并多次走访孩子所在的村,与村关工委、团委、妇联等多次商讨教育对策,实施有效帮教。
像这样的帮扶例子还有很多。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上,张小明总是不遗余力。针对当地一些残疾学生,考虑到他们行动不便,他经常送教上门,为残疾孩子送去关怀。“希望他们能跟普通孩子一样,快乐幸福地生活。”张小明说。
南湖新闻
镇街部门
嘉兴市南湖区新闻信息中心
浙江南湖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的权利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批准文号: 浙新办[2008]16号 浙ICP备09040541号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