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五水共治 剿灭劣Ⅴ类水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南湖新闻网 >> 走进南湖 >> 史话

拆城筑路建新桥

2017/05/31 来源:南湖新闻网 作者:

  清宣统三年(1911)农历八月十八日,即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辛亥革命爆发。消息传来,嘉兴民众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而官吏们则也四处打探消息,惶惶不可终日,尤其是嘉兴知府杨兆麟本来就是个浑浑噩噩的酒鬼,更是整日皆醉,自知清王朝已经日薄西山,大势所趋,所以不等革命军到来, 11月4日便弃职出走。嘉兴革命党人立即掌控了嘉兴的整个城区,并在精严寺藏经阁设立了自治公所,维持秩序,城中安定如常。

  11月7日,在嘉兴革命党人的求援下,浙江军政府委派顾乃斌率新军82标携炮队共约500人,自杭州乘火车驰援嘉兴。当天,嘉兴宣告光复,全城家家户户都挂满白旗,满城一片欢腾。从此,嘉兴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

  改革制度,推行民国政令改变行政体制,废撤嘉兴府;秀水县并入嘉兴县,改称嘉禾县;开始嘉兴军政分府仍兼管各县。5月19日,嘉兴军政分府撤销,政务并入嘉兴县,不再兼管各县。数月中推行省政令,保障地方治安,支援革命军北伐,取得成绩,特别是自3月份起严禁运销鸦片,雷厉风行。

  建立议会,实行地方自治,嘉兴建立县议会,县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正派士绅和拥护共和的人士占多数,革命党人沈一均出任议长。议会具有权力机构性质,经常开会审议决定地方财政预决算及地方重要政事,对地方官进行监督,并选举国家国会议员和省议会议员。

  民国元年(1912),在嘉兴成立第二地方法院检事厅,实施司法独立,受理嘉禾等六县的司法案件。民国元年(1912),国民党成立嘉禾县支部,由陈仲权任支部长公开活动,自由党、进步党、共和党、社会党也在嘉兴发展组织。从这时起,官员不再称为老爷,百姓见官不再下跪。男人剪去辫子。“民主”、“自由”、“平等”成为广泛舆论。嘉兴第一家报纸《禾报》也在这年创刊。

  这时,城市改造也被提上议理日程。因为进入二十世纪后,经历了一千多年风雨的嘉兴罗城确实已难以适应经济交通的日益发展。宣统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909年9月12日),沪杭铁路建成通车,嘉兴火车站设在东门外,往来客货量剧增,城内外交通往来颇为不便。民国十年(1921),盛沅、岳廷彬、王甲荣、方於笥、高如澧、蒋志新等嘉兴士绅函请嘉兴县知事汪莹转呈省政府,要求东门和北门之间添辟一门,以便利交通。当年,得到省政府的批准后,嘉兴县公署委任尤杰为增辟城门工程事务所主任,从民国十一年(1922)起,开始筹划嘉兴历史上的第一次旧城改造。当年12月30日《申报》报道:“嘉兴士绅前曾发起□辟□东门与□北门两处,当由城区自治委员蒋世澄拟具计划,呈县转呈省署核准,现具署已遴委尤季良为拆城工程主任,积极进行。日内即由尤主任会同蒋委员招工投标,即期兴筑,以利交通。”(原件文字模糊不清处,用□号替代。)

  民国十二年(1923)1月1日,嘉兴增辟城门工程事务所成立,决定添辟城门的地点为玄妙馆东首,并同时拆去东门月城。1月11日,《申报》报道:“嘉兴辟城主任,已由县委尤季良充任。尤主任亦会同区自治委员蒋抚卿,筹商进行,并在自治办公处设立辟城工程事务所,其辟城计划,即在春波桥之对河开城十三丈,由城中玄妙馆之东侧是凿通,谓之新北门,由宣公桥对直辟城十一丈,谓之新东门,外并新建二马路,以利交通,所经民地,即缴官价收买,刻已测量完竣,一面竖立标杆,定于日内投票兴工云。”

  当时的嘉兴城,城垣高2丈2尺,厚1丈5尺,城垣周长九里十三步,据后来拆除城墙时的实测,周围长18555.5尺,合9.8市里,即4750米。城垣上设有敌楼25座,雉墙(垛口)3415个,有月城,吊桥等附属建筑和设施。绕城四周是一条宽22丈,深1丈2尺的护城河。春波、通越、澄海、望吴4座城门均设有水、旱城门,置吊桥以通往来。民国十二年(1923)计划的旧城改造,拆城筑路仅局限于东北两段城垣,而且以宣公桥之新东门为主,以适应东门外火车站的客货往来交通。

  当时规划的拆筑面积不大,新北门工程以春波桥河对岸拆城扩建十三丈,约43米,并筑一路与东门相接;新东门工程以宣公桥河对岸拆城扩建瞎十一丈,约37米,老东门尚有20多家店铺依城而筑,需要拆迁。

  这点工程量,在现在看来,毫不起眼,但在当时却异常艰难。新北门工程招标三次流标,新东门工程店铺拆迁,因倚城而建的店铺,“一时无相当房屋,故都未迁出”。后经各方周旋,工程艰难推进。到当年11月15日,东门城垣终于拆除。当天的《申报》消息:“嘉兴拆除东门城垣,现已工竣,所有砖石,亦分别出清,行人及小车往来,可直达宣公桥,交通上顿称便利。惟拆除城垣后之筑路及建屋规划,现由县参事会测量竣事。拟具办法,交由议会决议矣。”

  经过嘉兴县临时议会第三次会议公决,东门马路开始兴工,《申报》民国十二年(1923)12月7日的报道说:“东门越城拆除后,建筑马路规划,已由县会决议交由参事会执行,计东门至宣公桥筑马路二十一丈,阔一丈四尺,约需银二百伍十余元,并将吊桥填实,以免危险,刻已雇工兴筑,本月当可竣工矣。”

  就这样,嘉兴历史上第一次旧城改造,拆一段城垣,搬迁20余户店铺,筑一条长约70米,阔不到5米的马路,整整化费了一年的时间,可谓好事多磨。但这毕竟是嘉兴历史上的第一次旧城改造工程。

  在这段城垣拆除后,民国十五年(1926),嘉兴建造了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桥,被称作嘉禾第一桥,此桥位于春波桥堍,横跨秀水,系框架式五交钢筋混凝土拱桥,长47.2米,宽4.87米,由上海扬子建筑公司工程师朱耀庭主持建造。

  而嘉兴迎来的真正的大规模旧城改造是在1927年。1927年2月23日,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薛岳率部进入嘉兴,结束了军阀混战的局面。随着局势的安定,旧城改造又一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当年,嘉兴县出任专门委员六人,总务委员八人,成立了嘉兴县拆城筑路委员会。由拆城筑路委员会聘请工程师及测绘人员,从5月8日开始测量,到月底就完成了测量工作,7月上旬完成了第一期拆城筑路的计划和设计。

  由此,嘉兴城的拆城筑路工程于1928年1月2日全面开始实施。从城东南面开始,逐步改造。拆掉碍手碍脚的高大城墙,以城基为路基修筑东、南、西、北老环城路,以实现当时嘉兴人“建设一个新嘉兴”的愿望。是年,国民政府嘉兴县的商务领航县长阎幼甫走马上任,按照规定设立嘉兴县建设委员会和嘉兴城区工务所,沈宝璋出任嘉兴城区工务所首任主任,加强拆城筑路工程的行政领导,使工程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到1928年底,旧城改造工程基本完竣,在拆除旧城城垣后,建成了环城马路。接着,又改建了宣公桥。据《申报》报道,“宣公桥因桥顶过高,行车异常危险,决拟改造,以便行人”。但是,该桥改造,所需投资浩大,经费一时难经筹措,只能先行筑路,待筹集资金后,再行交会决议施行。因为没钱,宣公桥在一段时间内只能照旧,一直拖到“已坍损不堪”,才“爰由县政府发起,募集款项,将该桥改建新式水泥桥。”1929年1月,“现所以趁此冬令水涸,及时建造,”到4月22日,“桥面已经造就”,成为嘉兴城环城河上的第二座钢筋混凝土桥。宣公桥改建后,城里的马路也得以铺平,拓宽,而且在嘉禾第一桥堍,即天星湖(今南湖大饭店处)建了一座公园,初步形成了嘉兴老城厢的格局。这个格局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

  此后,嘉兴的城市建设相当滞缓。民国七年(1918),由省拨款3000元,嘉兴筹建6口公井,翌年9月14日,在芝桥街椿树弄的公井竣工开放。民国十七年(1928),又在张家弄底旧秀水学宫前的魁星阁开设城区第一公井(自流井),当时被称为“新建设”。

  1936年秋,响应当时国民政府开展“新生活运动”,若干嘉兴青年倡议建设新嘉兴运动,文字宣传,不遗余力,但城市建设步伐缓慢。民国21年(1932)年,刘永兴、金永昌、萧顺记、丁泉记合伙承包建造新兴国货公司,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面积1391.6平方米,成为嘉兴城的最高建筑和商业建筑面积之最。而且这个记录竟然一直保持到上世纪70年代。

标签:编辑:倪力

南湖新闻

更多

焦点图

镇街部门

更多

嘉兴市南湖区新闻信息中心

浙江南湖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的权利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批准文号: 浙新办[2008]16号 浙ICP备09040541号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