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二十六年(1366),嘉兴守将宋兴打开城门向朱元璋投降。所以,实际上早在立国称帝前,朱元璋就已经完成对嘉兴的控制,并改嘉兴路为嘉兴府,直隶应天府(今南京)。而朱元璋在攻占杭州后,则设置浙江行中书省,简称浙江省。明朝建立后,定都南京(金陵),嘉兴仍称府,与湖州、松江、苏州、常州等府均仍直隶于应天府(今南京)。洪武九年(1376),全国建十三行省,浙江行省也随之改称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名称虽改,但其性质却没有发生变化,辖境也未出现变动。直到洪武十四年(1381),嘉兴和湖州两府才改隶浙江承宣布政使司,从此嘉兴府及辖县,属于浙江省管辖。
在历史上,嘉兴、湖州以及杭州所属的北部各县,与苏州、松江、常州、太仓等府或州,同属太湖流域,地势平坦,河道纵横,与苏南地区连成一片,并没有天然界限,在人文地理上构成了吴文化区。因此,太湖流域诸府一直都属于同一政区或自成独立的单位。秦与西汉时期属会稽郡,东汉为吴郡,三国以后,嘉兴大部属吴郡。到了唐代,杭嘉湖一带同属浙江西道,而宋时则同属于浙西路。即使是在明朝建立之初,嘉兴也和湖州一起仍属于直隶省,直到洪武十四年(1381),才改隶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嘉兴由此开始脱离吴文化区,归属浙江,成为吴根越角。
嘉兴府从明初时直隶京师到改隶属、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最初也仅有嘉兴、海盐、崇德3县。明宣德四年(1429)三月,浙江巡抚、大理寺卿胡概以嘉兴府所属的嘉兴、海盐、崇德3县“地广赋繁”,奏请朝廷增设新县,得到明宣帝朱瞻基的批准,明宣德五年(1430)将嘉兴府所辖3县划为7县,即分嘉兴县西北境为秀水县,东北部为嘉善县;分海盐县东北部为平湖县;分祟德县东北部为桐乡县。从此,嘉兴府领嘉兴、秀水、嘉善、海盐、平湖、崇德、桐乡7县,称“一府七县”,这个行政区划和府县建置一直沿续至清末,480余年基本未再变动。
据明弘治《嘉兴府志》等地方史志记载,明宣德五年(1430)以后,分设为嘉兴和秀水两县的基层政区设置情况如下:
嘉兴县:县治在嘉兴府城内,境内有5个市镇12个乡。5个市镇分别为:钟带、朱村、新行、王店、新丰。12个乡是:德化、迁善、胥山、感化、移风、履仁、新丰、水丰、大彭、嘉会、白苎、长水。全县境内总共编户381个里。
秀水县:县治在嘉兴府城内,境内有4个镇13个乡,4个镇为新城、濮院、陡门、王江泾;13个乡分别是:嘉禾、由拳、五福、时清、象贤、灵宿、云泉、柿林、复礼、永乐、思贤、麟瑞、白苎。全县总共编户232个里。
从以上基层政区不难看出,尽管其中行政区划有所不同或差异,但当时的嘉兴、秀水两县大致相当于今嘉兴市本级的南湖、秀洲两区,其中,嘉兴县大致等于今南湖区。因此,南湖作为县级行政区划应当始于明宣德五年(1430),距今有500多年的历史。
明代分县后,嘉兴和秀水县治都同在府城内。元初,嘉兴府城的城池被拆除,到元至正十六年(1356),为抵御张士诚的进攻,元江浙省左丞相达识帖睦儿又下令重建嘉兴罗城,先是由路推官方道叡主持,至至正二十四年(1364),则改由同知缪思恭负责。但是,一直到元朝灭亡,嘉兴大城也仍然没有建成。明朝建立后,嘉兴府两任太守吕文燧和谢节继续修筑城垣,直到明洪武年间竣工。
明初重建的嘉兴城,与唐末修筑的嘉兴大城相比,规模不仅没有扩大,其城西南一角反而缩进约3里,使城垣周长由一十二里减少到九里十三步。城垣高2丈2尺,厚1丈5尺。绕城四周有一条宽22丈,深1丈2尺的护城河。元末初建时就设置有4门,每门均设有水、旱城门各一座,置吊桥以通往来。4座城门名为春波、通越、澄海、望吴。到明洪武年间建成时,嘉兴府城又增设4座城门,并配置了月城、门楼和吊桥。明弘治《嘉兴府志》说:“国朝始踵成之,崇于旧,增置四门,月城门楼吊桥悉备。”这座城垣直到20世纪30年代,矗立了600多年。据民国十六年(1927)拆除城墙时的实测,嘉兴罗城周围长18555.5尺,合9.8市里,即4750米。城垣上设有敌楼25座,雉墙(垛口)3415个,有月城,吊桥等附属建筑和设施。
明初重建的嘉兴府城内,属秀水县范围的坊巷有秀丰、好德、旌烈、通阓、向道、美俗、移风、灵光、织云、宴春、丰衍、咸丰、斯才、介宁、尊老、广平等60个;在嘉兴县境内有府城东部附郭的劝善乡共14个里。
南湖新闻
镇街部门
嘉兴市南湖区新闻信息中心
浙江南湖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的权利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批准文号: 浙新办[2008]16号 浙ICP备09040541号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