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五水共治 剿灭劣Ⅴ类水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南湖新闻网 >> 走进南湖 >> 史话

“野稻自生”筑子城

2017/05/31 来源:南湖新闻网 作者:

  在嘉兴市区禾兴北路东侧,即京杭运河的杉青闸后,原有一座四面环水的土墩,名叫嘉禾墩,面积不大,至多10多亩的光景,大部分时间并不耕种,杂草丛生,毫不起眼,但却是赫赫有名,因为这和嘉兴城市的来历紧密相联。

  在1700多年前,也就是三国·吴黄龙三年(231),三国鼎立,雄踞江东的吴大帝孙权建立吴国称帝才三年,嘉禾墩上不经人翻耕,也无人播种,就忽然长出了一大片水稻,而且稻穗甸甸,特别茁壮,让人啧啧称奇。地方官吏立即呈报,孙权闻讯,如获至宝,视为天降祥瑞。于是,改县名为禾兴,反映出孙吴“务农重谷”的立国方针。第二年(232),孙权又将黄龙年号改称嘉禾元年。事隔11年,即赤乌五年(242),孙和立为太子,因“禾”“和”同音,为避讳,遂改禾兴县改嘉兴县。嘉兴之名从此开始,距今已1700多年。

  孙权在更改由拳县名的同时,下令郡县“修城郭,起谯楼,掘深池大堑”,修建城池,在这里则建了即今的子城,嘉兴市城也从此发韧,被简称作禾城。

  据史料记载,当时修筑的子城,其规模为“城周二里十步,高一丈二尺,厚一丈二尺,”占地约7.5万平方米。像这样规模的城池,用来“盛民”,数量相当有限。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时修筑城池,更大的程度上是县治所在,也就是经济社会以及人口、治安等行政管理的需要,所以子城后来就成为县、州、路、府衙署或军治的所在地。

  三国时期,由拳、禾兴或嘉兴的居民,大多都居住在城池外,或者说城内并无多少人居住。东晋时干宝所著的中国古代志怪小说集《搜神记》中有一篇名叫《倪彦思》小说,说三国·吴时,倪彦思任典农都尉,家居嘉兴县西埏里。西埏里在子城外,今中山东路与建国南路交叉口旧有西县桥,一作西埏桥,跟西埏里有关。透过这篇小说,至少可以证实,当时在子城外四周已有里巷,城市规模已绝非限于子城。

  唐代末年,子城外又兴建了大城,原城改称子城。还有一种说法是,原子城周围遍植梓树,先前叫梓城,后讹化为子城。

  子城毕竟始建于三国·吴黄龙三年(231),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嘉兴建城史的象征。现子城仅存谯楼,系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建,为嘉兴市城中现存的最古老的建筑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标签:编辑:倪力

南湖新闻

更多

焦点图

镇街部门

更多

嘉兴市南湖区新闻信息中心

浙江南湖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的权利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批准文号: 浙新办[2008]16号 浙ICP备09040541号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