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本抽取:
凤桥镇联丰村施家塘
水质由劣Ⅴ类提升到Ⅲ类
施家塘自西向东,缓缓流动。这条流经凤桥镇区的主要河道在联丰村就有1934米,宽度达35米。开阔的水面上,波光粼粼,整条河道看上去干净整洁。昨天一早,还没到上班时间,吴士根和往常一样,先到施家塘巡查一番,看一看河面上有没有漂浮物,盯一盯沿线居民垃圾收集情况。
这个习惯吴士根已经保持3年了。因为从2014年开始,作为联丰村村委会主任的他多了一个身份——施家塘的“河长”。“当时施家塘是村里有名的垃圾河,河道脏乱,沿岸居民到了夏天连窗户都不敢开。”说起施家塘近3年的变化,吴士根很是感慨。
2014年,河道沿岸的80多家养殖户拆除了3.5万平方米违章猪舍,河底清掉了1米多深的淤泥,河道污染物明显减少;2014年至2015年,村里通过“一事一议”项目,分批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工程,两年时间建起10公里污水管网,实现河道沿线农户生活污水全部纳管集中处理;2015年,村里又花了2万多元对河道两岸树枝进行统一修剪、整理,河道面貌焕然一新;2016年,“四位一体”长效保洁机制健全落实,家家户户门前有垃圾桶,河道保洁形成长效机制。
无数次的上门走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施家塘沿岸养猪户全部清零退养,联丰村成为无猪村,施家塘的主要污染源截断了;巡河时发现有村民乱扔垃圾等现象,吴士根总是苦口婆心地耐心劝说;每次接到村民电话反映河道问题,无论刮风下雨,他都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协调解决。
曾经的垃圾河如今已经大变样,不仅水清岸绿景美,水质也实现大提升。施家塘水质监测点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12月已达到Ⅲ类水,实现“三级跳”。
水质提升的背后:
“五水共治”下的水环境蜕变
水质实现“三级跳”,施家塘不是个例。经过近年来深入推进“五水共治”,江南水乡风貌重新灵动起来,2013年,出境断面平均水质为劣Ⅴ类,去年全区水质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12个月区域交界断面水质考核首次实现月月优秀,且从6月开始平均水质稳定在Ⅲ类。
生猪产业的转型升级为南湖“五水共治”工作打赢了决定性的一仗。555万平方米违章猪舍拆除,生猪散养户全面清零,全区生猪存栏量从2012年最高时的108万头削减到2016年底的4.23万头。
全区634条、309公里黑河、臭河、垃圾河整治后全部通过验收;造纸、印染、化工、制革“四大行业”企业从57家削减到37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在全市率先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新增受益农户19884户……水岸共治让南湖区水环境大变样。
特别是去年,南湖区全面实施精准治水,6.79亿元实施了21个治水项目,保障了“五水共治”良性推进。区、镇、村三级“河长”全覆盖的管理网络进一步完善,“四位一体”保洁基础提质提效。新增骨干河道预警点50个、村级河道预警点67个,全区累计监测点位达到251个,并设立水质公示牌,形成南湖水系“心电图”,为全区水质实现“靶向治疗”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南湖区村道两旁成片的田块间已不见昔日那一间间突兀的猪舍,空气中再也没有异味,走到哪里都不太看得到黑河、臭河、垃圾河,许多河道中鱼虾多了起来,一个个垂钓人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代表、委员感言:
南湖区人大代表、凤桥镇永红村村委会委员王翔:从2013年开始,村里减少污染源、建立生态护岸、种植净化水质的狐尾藻……想方设法改善水环境,每次村里开会都会宣传提升村民水环保保护意识,如今村里很多河道水质已从原来的劣Ⅴ类、Ⅴ类提升到Ⅳ类、Ⅲ类。水环境的喜人变化,也让大家更加坚信,重现江南水乡风貌不再遥远!
南湖区政协委员、区水利局副局长鲍剑冰:近年来,“五水共治”后水环境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大家有目共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环境整治是个系统工程,从量变到质变,到提升,还有很多事要做,依然任重道远。因此,不仅要持之以恒地抓“五水共治”,还要从自身做起,改变生活方式,形成治水护水全民共识。
南湖新闻
镇街部门
嘉兴市南湖区新闻信息中心
浙江南湖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的权利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批准文号: 浙新办[2008]16号 浙ICP备09040541号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