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五水共治 剿灭劣Ⅴ类水

不要用奖状绑架孩子的爱心

2012/12/03 来源:嘉兴日报 作者:

  捐款超过100元的学生,将受到学校统一表彰,拿到奖状。捐款少于100元的学生呢?“就只能眼巴巴看着同学走上领奖台,心里又难过又委屈地想,我爸妈怎么不多捐一点呢?”厦门市民廖先生感叹,他还是第一次听说学校捐款竟拿“荣誉”做筹码。

  这事发生在厦门市安兜小学,发生在“六一”儿童节前夕。安兜小学通过“网上家校”平台给家长们发去短信,称“捐钱不要求多少,凭各位家长自愿。捐款数超过100元的学生,我们学校会统一进行表彰及发放奖状”。看到没有,人家说得多客气,捐多少全凭自愿,爱捐多少捐多少,但人家留了一条“尾巴”——捐款超过100元的学生将会获得表彰。这种“策略”要是用在成年人身上,大概是不管用的:捐款多的人就该受表彰嘛,而捐款少的人也不会稀罕那张奖状。但这一招用在小学生身上就很管用了:小孩子特别爱面子,特别喜欢被表扬,一张薄薄的奖状在他们心目中的分量有千斤重,为了被表扬,为了讨老师的喜欢,为了不沦为“后进分子”,他们哪能不多捐点、再多捐点?孩子有这个心思,家长自然不敢违背,于是,竞相多捐就成了许多学生和家长的“自愿”选择,而这正是学校希望看到的,或者说正是学校预谋的效果。

  很显然,这是一种变相强捐,表面上看是自觉自愿,实际上是利用孩子纯净而幼稚的心理,通过“荣誉引诱”强迫他们多捐款。甚至可以说,学校给多捐款的学生颁发奖状,一方面是对他们进行表彰,另一方面则是对少捐款学生的批评甚至羞辱。小孩子哪能经受得起“荣誉”与“羞辱”的双重要挟?这种强捐的手段真够“狠”的。

  新闻中有个情节让人感伤。一个孩子捐款后开心地对妈妈说:“妈妈,我把买早饭的钱捐出去了,老师说它能帮贫困地区的小朋友填饱肚子。”可以想象孩子心中的那份骄傲和满足,他也许真的体会到了助人为乐,体会到了爱与责任。买早饭的钱可能只有几块钱,可是,一个孩子宁肯少吃一顿早饭,把钱省下来捐给贫困地区的孩子,这份感情何其真挚,这种情怀多么了不起!这份纯真爱心不该受到细心呵护吗?而当他看到捐款多的同学走上领奖台,自己却没有拿到奖状,内心将是何种滋味?这种奖励多捐的做法,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残酷。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心灵是纯净的,他们的爱心在自然萌动、自发生长,成年人不要用什么“高超”的手段去拔苗助长,学校不要用奖状去绑架孩子的纯真爱心。绑架多了,当这些孩子长大之后,他们的爱心不仅绑架不了,而且可能变得没有爱心。

标签:编辑:沈正国

南湖新闻

更多

焦点图

镇街部门

更多

嘉兴市南湖区新闻信息中心

浙江南湖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的权利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批准文号: 浙新办[2008]16号 浙ICP备09040541号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