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踏进环平里陈有玉、顾亚杰夫妇的家,就发现家中充满了艺术气息,一个房间内全是素描、书法等美术作品,一个房间内则挂满了夫妻俩一起做的香囊。
做香囊
年年当回事体来做
“早先我做香囊的时候是用丝线缠绕的,旧社会就是这样做的。”六十二岁的顾亚杰这样说。后来她发现用膨体纱做香囊也不错,况且丝线也太费料,于是就大胆创新,用膨体纱来做了,但每年还是会用丝线来做一些香囊,“传统么,也不能丢的。”
顾阿姨是嘉兴本地人,年轻的时候作为知识青年下乡到步云,退休前在步云合作商店做,退休后还在某商厦帮忙。她心灵手巧,就喜欢自己做手工。说起怎么会开始在端午节的时候做香囊,而且遍送亲朋好友,顾阿姨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像这样,年年当回事体(嘉兴话,事情)来做香囊,我已经做了十年了。二年的时候,市教研室要出一本乡土教材,里面要有端午节习俗的内容,还要配上民间手工艺的照片——但他们觉得街上买来的不适合,必须是嘉兴人自己做的,于是我就开始试着做做看了。”
因缘际会,顾阿姨重新开始做起了香囊,这一做,到现在就已经是十年了。她说:“我阿姨,我妈妈以前都会做的,我小时候也跟着做过,年轻时候我也喜欢绣花、打毛衣,所以劲道就来了。”
“香囊里放什么中草药也要讲科学道理,不能乱放。比如房子潮气较大,就适当放些雄黄在里面。”
有一次,顾阿姨要送香囊给一对双胞胎,就做了两个一模一样的香囊送去,“双喜临门呀,但里面就不好放有气味的中草药,我就放苍术等。”
顾阿姨做的香囊,不但好看,而且品种繁多,还加上了不少她自己的创意,比如十二生肖的香囊,每种都有。顾阿姨会看你属相来送你相应的香囊。她的香囊还充满了嘉兴本土特色,每个香囊都会挂几个用硬纸做成的“粽子”。“粽子么,种子呀,讨口彩的。”
“邻居都说很好看,教研室的老师也来讨个吉祥。于是,每逢端午,我就做了香囊送人。产量一大,丝线不够了,就用膨体纱来代替,就这样越做越多了。”
夫妻同心做香囊
香囊看着简单,其实也需要心灵手巧的手艺。而且丝线、膨体纱、做生肖的绒布面料、挂下来的缨饰、流苏等原材料都需要自己搞定。特别是形式的多种多样,让顾阿姨需要丈夫陈有玉的协助。陈师傅原来在嘉兴灯具总厂做过美工,“当时画灯罩,画兰花、山水等。我一直喜欢画画,所以做香囊的时候也就派上了用场。”
陈师傅画好后,顾阿姨再在硬纸板上剪出样子来,再把面料覆盖上去,“我让老公画样子,画在硬纸板上,比如老虎、龙头等吉祥如意的图案。”
就这样,夫妻俩一个做,一个画。除了在纸上画香囊的稿样外,陈师傅自己也不闲着。就前几天,花了三天的时间,用了三百多张硬纸,叠出来一只端午竞渡的龙船来,真是栩栩如生。“我是将旧杂志废物利用,剪下硬纸,然后折好的。我们嘉兴在端午的时候,一直有龙舟竞赛的传统,就叠个龙舟白相相(嘉兴话,玩耍)。”
一年四季做香囊
“顾阿姨,你别忘记,端午节的香囊,我们囡囡要一个!”
“顾阿姨,我家小人(嘉兴话,未成年的小辈)要考大学哩,你能不能也给一个香囊挂挂?”
“我家女儿要去新西兰,你给我几个漂亮一点的香囊让她带去吧?”
顾阿姨做香囊,除了端午时最忙碌外,一年中其他时候也断断续续在做。“像今年我小姐妹(嘉兴话,好姐妹)的女儿去新西兰,就要求我做几个带去。因为她女儿的老公是台湾人。你知道,香港人、台湾人都迷信挂香囊驱邪、讨吉祥的。”顾阿姨说,“所以也不单是端午节送香囊,因为街坊邻居、乡里乡亲的,每家都会有些喜事。比如小孩子满月了、周岁了,大家都会来讨香囊给小孩佩挂。”
“我把各种生肖都做到香囊上,亲眷、同学都来讨要。”看见亲朋好友都喜欢自己做出来的香囊,顾阿姨忙在手头,甜在心头。“大家喜欢,我自然也欢喜得不得了。最远,北京的亲戚、朋友也来讨,我就做了许多,前几天刚给他们寄去。”
十年中,顾阿姨还送香囊给自己的小学、初中老师,“表表自己的心意,也是报恩、感恩的一种方式。”
如今,朋友们都知道顾阿姨在做香囊,顾家香囊的影响也越来越广。单靠手工制作的话,产量不大。“手工做香囊只能一天一个,用缝纫机踏的话,可以做更多。”
香囊是最具纯真、柔顺的亲和力的体现
“十年香囊做到现在,要算今年做得最多,今年已经做了一百多个了。”顾阿姨如此告诉记者,“这大概是大家过端午越过越有滋味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这对夫妻如此乐此不疲地做和送香囊呢。陈师傅说了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一个是好白相,一个是香囊颜色鲜艳,看看也好。做好了,开心!”
记者就此采访了市作协名誉主席王福基。他说,“不少现代人把民俗文化当作单纯供人品尝、欣赏、把玩的文化,甚至是功利的文化。其实,最本真的民俗文化是一种平凡的生活文化。它像基因一样深入、细微,存在于百姓日常生活自觉的细节中。过端午,自己购集材料制作香囊,裹各种‘粽子’,馈赠亲朋,乃至非亲非故者。其中不乏引车卖浆、修鞋补衣、挑葱送货的人。你问他出于什么目的。他说,送个平安,大家平平安安!”
“接受馈赠的人大多无以为报,送的人也久久地活在口碑上。这才是市民阶层人际关系最纯真、最柔顺的亲和力,也是民俗文化最有效的传承动力,最温馨的暖流。”
是的,就像顾阿姨说的那样:“送快乐、送健康、送平安,挂了香囊以后,就会顺顺当当,老话一直是这样讲的!”
【访谈】
端午节佩香囊
到底有什么说法
端午节佩香囊到底有什么说法?记者采访了市政协文史员、南湖区文史研究员徐元观先生。老嘉兴徐元观说:“嘉兴的年轻女子一般都会在端午节前缝制一种小型的绣花布袋,内装雄黄、苍术、白芷、香草等中草药,这种袋称香囊,佩挂在身上不但芳香阵阵而且还可以驱瘟散毒。”
“给小孩佩挂的香囊形式有很多,而且小巧玲珑,不但有驱邪避瘟之意,还有点缀装饰的效果。嘉兴的老年人一般喜欢绣上花卉、桃子、并蒂莲、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等图案的香囊,这象征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徐元观说。
以前,心灵手巧而多情的姑娘,还会将早早就精心制作的形式别致、色彩鲜艳的香囊,送给相爱的小伙子。人们见了小伙子佩挂的散发出阵阵香气的香囊就会争相观看,夸赞姑娘心灵手巧和小伙子有福气。
徐元观说,“还有一种香囊就是嘉兴特色了——用硬纸折成粽子状,内装传统香料等,外面再用彩色丝线缠绕,做成工艺品的‘粽子’,再用线将大小不一的‘粽子’连成一串,下串流苏,挂起来驱邪辟疫,也用来祝愿吉祥如意。”
【链接】
嘉兴端午习俗
嘉兴端午习俗萌芽于南宋时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民国以来遗风尚存,新中国成立以后再次盛行。特别是近年来,一年一度的中国·嘉兴江南文化节,将端午民俗文化活动作为固定项目在端午节期间举办,使这一项民间习俗得以恢复、传承和弘扬。
嘉兴端午习俗主要内容包括祭祀习俗、饮食习俗、娱乐习俗和信仰习俗。
祭祀习俗。一是伍相祭。端午节当天,百姓都会带着祭品到南湖伍相祠和胥山庙祭祀伍子胥。二是神龙祭。举办规模盛大的南湖龙舟竞渡之前,参赛船队先要抬着龙头进行神龙祭。然后,将龙头安装在船头,在龙舟上挂上彩灯,抬龙舟下水。由祭司(仪式主持人或现场年龄最长者)用毛笔蘸朱砂,点于龙头上。一声炮响,百舸争流,引得两岸欢呼,万人喝彩。
饮食习俗。一是吃蚕花饭。端午节正是嘉兴春蚕收获的季节,为庆祝蚕花丰收,当天晚上蚕家点烛焚香,供奉鸡、猪头等祭祀蚕神嫘祖,磕拜“蚕花利市”,也有犒劳自己的意思,俗称“吃蚕花饭”。二是吃“五黄”。即在端午节当天吃黄瓜、黄鱼、黄鳝、黄泥蛋(咸鸭蛋)、雄黄酒。三是吃粽子。作为稻作文化发祥地之一,端午节包粽、吃粽的风俗千百年来盛行不衰。嘉兴五芳斋粽子在全国乃至东南亚一带都享有盛誉。
娱乐习俗。在嘉兴历史上,南湖龙舟竞渡一直是端午节的主要民间赛事。清代著名诗人马学乾、吴锡麟在烟雨楼上目睹端午节龙舟竞渡的盛况后,曾分别赋诗《烟雨楼观竞渡》、《五日南湖观竞渡》。
信仰习俗。一是家家户户挂菖蒲、大蒜、艾叶。二是燃熏苍术、白芷。三是用雄黄在小孩额头上写“王”字,身上佩香囊。旧时新丰、净相乡一带,农家有以砖测午(在院子当中竖砖一块,当看不到砖影时即为正午)的习俗,并在此日熏黄烟(用硫磺、雄黄等物)驱虫。四是妇女用丝绸制成小人、老虎、蜈蚣、蛇等形状的发饰,插在头上,谓之“健符”,以辟邪健身。五是在堂上悬挂钟馗、关帝像除邪;市面上敲锣打鼓,跳黑面钟馗红须天师舞驱邪,祈求平安。
嘉兴素以“天下粮仓”、“鱼米之乡”著称,又是最早和最主要的端午竞渡文化区,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情和吴越文化的深厚积淀,为嘉兴端午习俗的传承奠定了基础。嘉兴端午习俗历史悠久,节日内涵丰富,传统习俗完整,地方特色浓郁。
嘉兴端午习俗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选自《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集成》)
南湖新闻
镇街部门
嘉兴市南湖区新闻信息中心
浙江南湖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的权利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批准文号: 浙新办[2008]16号 浙ICP备09040541号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