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五水共治 剿灭劣Ⅴ类水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南湖新闻网 >> 走进南湖 >> 南湖概况

南湖区概况(2010年2月)

2010/02/11 来源:南湖新闻网 作者:

    南湖区是嘉兴市的中心城区,为嘉兴市政府驻地,是嘉兴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辖7个街道、5个镇,总面积426平方公里,总人口68万。南湖区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是中国革命红船的启航地、马家浜文化的发源地、儒商文化的发祥地。这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爱国志士沈钧儒、中国民主革命先驱褚辅成、现代文豪茅盾、翻译家朱生豪、数学家陈省身、著名作家金庸等众多近现代的名家大儒都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学习生活过。这里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丝绸之府、渔米之乡”,水中奇品南湖菱和“中华老字号”五芳斋粽子更是闻名于全国。

 

 

       

    近年来,南湖区大力践行全民创业、全面创新、全区创优“三创”精神,深入推进产业集群、创新推进、和谐构建“三大工程”,全面开展“三年”活动,切实加快打造新型工业科技创新特色区、现代商贸旅游服务集聚区、城乡一体和谐发展先行区的建设,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实现新突破,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全区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2009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7.7亿元,增长10%(财政口径,下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6亿元,增长15.8%,其中区级地方财政收入9.95亿元,增长21.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8.77亿元,增长15.3%,其中工业生产性投入67.94亿元(经贸口径),增长11.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6亿元,增长1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30元,增长7.3%;农民人均纯收入12840元,增长11.5%。

 

  区位优势在同城效应中逐步显现  

    南湖区东接上海,西靠杭州,北依苏州,南临杭州湾。15分钟之内,可从区内任意一点驾车进入高速公路网。通过密集的高速公路网络和杭州湾跨海大桥,就能串联起长三角各大经济强市。与沪、苏、杭、甬等大中城市都只有一小时的车程,区位优势凸显无疑。而毗邻的铁路、空港、海港和辖区纵横交错的内河航道,又使南湖区形成了“海、陆、空”加内河四位一体的多元化、立体化交通网,成为长三角的交通枢纽。

    随着沪杭高速铁路、嘉绍通道的开工建设、嘉兴网络型大城市的全面构筑、东进南移战略的纵深推进,南湖区的区位优势、中心城区优势进一步显现。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2010年上海世博会先期辐射效应的带动,为我区承接上海乃至长三角区域的产业、资源、市场,实现与周边地区的联动发展提供了新的通道。同时,嘉兴市被列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我区发展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区域经济在应对危机中持续增长

    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南湖区牢牢把握保增长这一首要任务,实施招商攻坚,狠抓项目推进,强化企业服务,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持续平稳增长。一是招商引资难中求进。组织实施“招商引资攻坚年”活动,坚持招国资、引外资、拓民资并举,实施产业招商、蹲点招商、以商引商,组织外出招商活动461批次,中国电器研究院华东分院、麦宝科技、德景电子、世和新农村建设等项目相继落户。主动对接央企,积极寻求与商用大飞机项目合作,召开嘉兴·南湖航空产业园建设研讨会。成功举办了第七届“南湖之春”文化经贸活动。全区合同利用外资1.7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7亿美元;引进区外内资62.93亿元,其中市外内资26.57亿元。深化接轨上海,与上海市各地在沪企业(协会)联合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积极对接上海世博,确定了参与世博行动计划。与市外经贸局联合举办了中印合作嘉兴(南湖)投资洽谈会。二是项目投入量质并举。加快项目落地开工,全年落实用地指标4166亩,完成土地开发验收1241亩,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立项1510亩、验收1809亩,盘活存量土地1966亩。东方特钢、嘉兴总部商务花园、内河集装箱港区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区项目库490个项目中,竣工151个,在建273个。加大现代服务业投入力度,限额以上第三产业(含房地产)投资86.67亿元,占全区投资的比重达51.4%。加大工业技术创新投入,完成工业技改投入41.27亿元(经贸口径),占全部工业生产性投入的比重达60.7%。三是企业帮扶卓有成效。开展“向企业送温暖”活动,帮助企业增信心、渡难关。完善政银企协作机制,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帮助协调中小企业融资25亿元。芽芽、隆源两家小额贷款公司共发放贷款6.45亿元。组织人力资源招聘会36场,引进各类人才2683名。全力扶持企业开拓市场,组织参加国内外各类展会20批次,外贸形势逐步好转,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9.66亿美元,其中出口7.17亿美元,进口2.49亿美元。鼓励企业抱团经营,组建了外经贸、金融、电子商务等7个行业协会,协会总数达到18个。

 

  产业结构在推进集群中逐步优化

    全区坚持以产业集群、创新推进为抓手,建立产业导向基金,引导支持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一是服务业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筹划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国际中港城旅游商贸综合体、嘉兴科技城科技服务业基地、南湖新区专业市场群、嘉兴国际创意文化产业园等项目扎实推进。楼宇经济、特色街区、都市经济园“三大载体”建设不断拓展。南湖新区功能配套进一步完善,巴黎都市商业街日渐繁荣,凌公塘文化主题公园对外开放,教育、园林、商业地产品牌进一步打响。开展“休闲嘉兴·时尚南湖”创建活动,举办了嘉兴首届休闲购物节、第二届南湖美食文化节等活动。二是工业集群规模进一步壮大。通讯电子、汽配机电、香精香料、特钢四大集群产业完成投入36.37亿元(经贸口径),占全部工业投入的比重达53.5%;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79.28亿元,其中四大集群产业实现产值87.02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31.2%。骨干企业培育成效显著,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51家,博创科技、亚特电器进入上市审核。新增省级著名商标2个、名牌产品1个,参与制修订国家级行业标准12项。举办第二届中国·南湖防爆电器产业发展(技术)论坛,引进国家消防检验检测中心。三是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提速。实现农业总产值28.7亿元,增长3.6%,完成农业生产性投入6.2亿元。创新农作制度,推广“万元千斤”模式6081亩。特色优势农产品实现提质增效,全年新增葡萄等水果种植面积3300亩,增长8.7%;设施蔬菜栽培面积达到2.6万亩,增长15.3%;新增 “三品”认证农产品8个,“凤桥水蜜桃”证明商标获国家工商总局核准使用。加快生猪产业提升发展,建设生态牧业小区7个,启动远方肉联绿色生猪产业化项目。着力培育引进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新增农业龙头企业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8家。农业招商取得新突破,合同利用外资1200万美元。举办了南湖桃花节、江南葡萄文化节、汉塘文化节暨生姜产业展示周等系列活动,农业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四是科技创新优势进一步发挥。嘉兴科技城3个国家重大专项产业化项目扎实启动,南湖科技孵化园二期(天通科技园)建设进展顺利。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科技部挂牌验收,南湖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列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嘉兴科技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列入省级博士后工作站,成立省留学生创业园和院士专家工作站。与嘉兴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了博士后进企业活动。新增国家级科技项目15项、省级科技项目65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6家、省科技中小企业32家,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76.92亿元,增长29.6%。

 

  统筹城乡在改革试点中创新推进

    以“两分两换”和“两新”工程建设为载体,全面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农村发展改革工作迈出新步伐,城乡一体化加速推进。一是“两分两换”试点全力实施。积极探索“两分两换”工作新机制,因地制宜推进七星镇、余新镇“两分两换”试点和大桥镇统筹城乡发展实验示范区建设。两个试点镇完成农房搬迁签约3429户,拆除旧房2171户。三家浜社区、新贤园小区等试点置换区建设进展良好。同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组建了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土地流转服务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全年新增土地流转1.76万亩,实现二次流转1.11万亩,新增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面积9798亩。二是“两新”工程建设有序展开。按照集约集聚发展和“1+X”规划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城乡一体新社区布点,形成“5+18”村镇布局规划体系,启动编制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规划。深入推进强镇扩权改革,共下放扩权事项27项。完善新市镇基础设施,新增镇区道路23公里,凤桥等老集镇改造进程加快。实行新社区建设领导联系推进制度,全区城乡一体新社区在建数达44个,其中2009年新启动建设1647户,竣工799户,在建1156户,完成新社区公建投入5427万元。三是城乡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七沈公路、焦山门大桥改造、余云公路等重点项目建设。余步公路平湖塘大桥建成通车,凤余支线、嘉余公路金星段和嘉篁公路庄史段拓宽顺利竣工。沪杭客运专线、嘉兴至海盐南北湖大道征迁和建设工作进展顺利。进一步完善农村道路网络,新建联网公路34.2公里,改造农村危桥34座。配合实施城乡公交体制改革,城乡公交线路进一步完善。加快电力设施建设,110千伏湘湖变、新篁变建成投产。继续推进农村信息化,全面完成新农村电气化村建设。建成城市供水二级管网60公里,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全覆盖。四是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完善市区保洁长效机制,城市面貌持续改善。建立数字城管三级网络平台,不断健全城市管理信息反应处理机制。深化老住宅区综合整治,27个改造点如期完成,20个公益性群众休闲文化设施和6个城市街心绿化广场不断推进。积极配合市政府推进“1812”老区改造和“一环两路”街景立面改造。充分利用市区闲置空地和零星地块,着力缓解停车难问题。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完善社区民主自治。在全市率先成立社会工作委员会。全区城市社区办公服务用房达到省定标准,社区“一站式”服务窗口建设扎实推进。建设街道被评为“全国和谐示范街道”。

 

  和谐社会在协调发展中全面构建

    坚持以人为本,从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入手,更加突出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与稳定的协调共进,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一是生态建设加快推进。以行业整治、项目改造为抓手,强势推进节能减排,34个节能项目、21个减排项目全面完成,预计规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6%,COD和SO2排放量分别下降3.5%和3.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14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验收。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进展顺利,建成二期主管网49公里,累计建成管网108公里。承办了全国首届基层环保论坛。完善排污权交易办法,购买排污权企业累计达到610家,金额4650万元。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南湖模式入选中组部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案例选编。积极倡导生态文明,新丰、大桥成功创建市级绿色小城镇,全区新增绿化造林4100亩。二是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积极开展“援企稳岗”专项行动,强化就业援助和帮扶机制,确保就业形势稳定。加强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完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加强就业培训,开展技能岗位培训4700人,新增城乡就业1252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6%。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21.12万,农民参保率达98%。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37万。全面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区精神卫生康疗中心建成使用。三是社会事业持续进步。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立了11个城乡教育共同体,城乡教育水平全面提升。北师大南湖附校全面建成。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文化产业开始起步,嘉兴掼牛、铁哥们环保铁艺等特色文化品牌打响。成功举办了南湖·中国城市合唱周、第五届睦邻节等活动。嘉兴国际网球中心建成使用,成功举办2009戴维斯杯亚大区网球赛等重大赛事。开展第二届城乡文体十大联赛,深入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我区被全国老年体协评为“迎奥运健步走向北京活动先进区”。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积极应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解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使用,新(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7家。我区被命名为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七个示范单位之一。96345社区服务求助中心被评为“全国巾帼文明岗”。四是平安建设成效显著。全力做好安全生产、道路交通、消防安全、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工作,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保持稳定。切实抓好以畜产品为重点的食品安全工作,成功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创新新居民服务管理方式,成立了新居民和谐共建组织。推进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社区矫正、人民调解和法律援助工作不断深化。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严厉打击两抢、黑恶、传销、赌博等违法犯罪行为,各类刑事案件发案数下降0.8%。

 

  干部转型在践行“三创”中提升新水平

    一年来,全区上下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载体,有效地促进了干部转型。一是以改革提升了公信力。深入实施三大改革,不断优化行政环境。推进政务改革,规范了公务接待、公务出国(境)考察、公务用车、干部收入津补贴等工作,节约了行政成本,改善了干部形象,努力打造全省行政成本最低的投资区。推行国资改革,成立区级国资总公司,推进镇、街道国资运营,有效发挥了国资平台的调控、引导和带动作用。推动城乡改革,“十改联动”全面推进,强镇扩权成效明显,五个新市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二是以创新强化了执行力。全区上下开展了千名干部下企业活动,帮助企业破难解困。在全市首创了区级领导联系“两新”工程示范点建设制度。各部门围绕中心,创新履职,对外努力争取资源,对内积极优化服务。在全省率先建立县(区)级“创业投资导向基金”,组建首席农技专家开展服务进村活动,环保行政案件实施公开审理制度,在全市率先引入“幸福指数”社区考核体系。三是以整合优化了服务力。深入开展“六六群众工作制”,走访农村中心户和城乡居民家庭5万余户,解决问题1700余件;“两代表一委员”定期接访累计受理301件,群众满意度96.6%。民丰村等党务公开试点工作成效初显。余新镇探索了“我为人人守一夜,人人为我守一年”的社会综治新模式,司法局创建的“老娘舅”品牌逐渐打响。

标签:编辑:王思一

南湖新闻

更多

焦点图

镇街部门

更多

嘉兴市南湖区新闻信息中心

浙江南湖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的权利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批准文号: 浙新办[2008]16号 浙ICP备09040541号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