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现在,这个村富裕,2008年全村人均收入达3万余元;这个村漂亮,周边村落的年轻人结婚都到这里来拍婚纱照;这个村和谐安定,20多年来没有刑事案件、没有上访人口。李营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科学发展样板村”。
这么大的变化到底是如何实现的?村民们心里都有一杆秤:我们有个好“村官”,有一班好村干部,带领我们找到了一条好的发展路子。
“永远有谋划,永远有发展,永远不满足”
1987年前,李营村全村700来口人,人均收入只有300元,每年失火20多场,打架赌博习以为常,邻村有女儿的都不愿嫁到这里,李营村被称为“光棍村”。
这一年,退伍复员的李志刚临危受命,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
李营村有耕地1400多亩,大部分是盐碱地,当时每年一亩产玉米只有三四百斤。上任之初的李志刚认为,治乱先治穷,当好村干部,先要让群众肚子吃饱。通过研究,村班子决定引导村民实施旱改稻,于是,村里耕地进行了第一次结构调整。1988年开发了800亩耕地,秋后稻子大丰收,亩产1200斤,亩收入达900多元,超过以往全家一年的收入。
旱改稻的成功让村民生活有了一定好转,但只解决了温饱,村民手里还是没几个钱。1992年,李营村进行了第二次土地结构调整,实施了稻菜双茬种植模式,水稻收割后再种一茬甘蓝。可很多村民既怕累又怕赔钱。为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村里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村委负责水电费、翻地、打地等费用,赔了算干部的,挣了归村民自己。到1996年,稻菜双茬发展到800亩,年增收400万元。这种种植模式吸引了很多外地人参观,并被河北省列为科技推广项目。
2000年,华北地区大旱,同时随着引滦入津工程的实施,李营村的稻菜双茬受到水资源的限制。在调查取经的基础上,李营村又实施了稻改旱,在全县率先发展设施蔬菜。在其他村还在为稻田浇水发愁时,李营村已进行了几次种植结构调整,走过了一条旱田传统种植--旱改稻--稻菜双茬--拱棚菜--中棚菜--温室棚菜的步步升级之路,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年增收700多万元。
2004年,李营村组织村民代表到山东日照实地参观,发现当地集种植、养殖、沼气“三位一体”的生态温室不仅环保,而且效益很高。村两委决定先行试点,当年50个温室大棚每个平均收益达4万元。在示范成功的基础上,2005年,李营村重新调整了土地,建成生态温室、高标准温室400多个,当年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目前,李营村土地全部建成了大棚,2008年,人均收入达到3万多元,是1987年的100倍。
“村干部就是要以身作则,有奉献精神”
从1987年开始,23年来,李营村两委班子6位村干部除妇女主任因年龄大改选外,其他都是原班人马。李志刚说,李营村能取得一些成绩,和班子团结是分不开的,和村干部以身作则、吃苦在前是分不开的。
李营村刚刚开始实施旱改稻时,挖渠、放水、拉电线等前期工作量非常大。村干部以身作则,带领村民出义务工,万米的排水沟都是一点一点挖出来的。李志刚回忆说:“地整好了就要浇水泡地,整整40多天,我们村班子6人基本没回家,吃饭、睡觉都在地里,4月份的天还很冷,但为了疏通水渠,我们没有犹豫就跳下水,晚上裹个军大衣就在地里睡觉。最后地开发出来了,群众高兴地笑了,我们哭了,这么多天真是在水里、泥里滚出来的,总算出了成绩,心中百感交集。”
上个世纪90年代村里硬化路面,为了省钱,村里听说当时乡镇翻新一条路,把渣滓扔到沟里。于是李志刚就想把这些废渣捡回来废物利用,因为怕别的村反映,就每天晚上10点出发,开着小四轮拖拉机,带着几个村民悄悄地去。每天要干到夜里12点,一直捡了8华里,就这样硬化了一条街。2004年修另一条路,村里出义务工,两委班子带头干,村民从早晨6点干到晚上8点,中间休息2个小时,但村干部却要干到夜里12点。李志刚说:“我们这是在给群众做榜样,老百姓为什么服你,这样做才服你。”
从1987年至今,23年来,李营村村干部每天晚上雷打不动地巡逻,几乎一天都没间断过。李志刚说:“每天晚上,村干部出一个人,村民每家出一个人,按日程安排排出队伍,村干部每人每次值一个礼拜的班,从晚上7点半到第2天4点半,每次都要把1400亩地转一圈,始终没间断过。这样做,就图让村民睡个踏实觉。”
李志刚说:“当好村干部,就是别给自己算账,别动自个儿的小心眼,总想着自己咋沾点,咋得点,没好。你就一心为公,想着群众的事,这样群众才信服你。”正因为这样,村班子才赢得了民心,23年来,李营村每次换届选举,以李志刚为首的村两委成员总是连选连任。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量力而行”
在滦南县,李营村的硬件设施是有名的,村容村貌整洁漂亮,周边村庄年轻人拍婚纱照都来这里取景。但这种高质量的生活环境,都是在没有外援可依、集体收入微乎其微的情况下,采取村民出一点、集体筹一点、村民出义务工的形式,靠村民的双手一步一步建设起来的。
李志刚说,村班子对村容村貌的建设理念就是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村里的美化、绿化、硬化等都是我们自己搞起来的,没和上边要钱。比如硬化,我们是一段一段修的,有多少钱就修多少路;绿化也是,头一年栽一些,第二年栽一些。都是慢慢完善起来的。
1988年,李营村开始搞绿化。第一次买了240元的垂柳,覆盖了一条街。第二年又从这些成活的垂柳上剪下树枝,通过繁殖继续绿化;一直到现在,只要可以自己剪枝成活的,李营村就不再买树苗。就这样,李营村实现了全村绿化。
“村里没钱,但我们大家人人都有一双手”。1987年的李营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路,而到了2009年,全村有14公里的硬化街道和通往大棚的路,这都是靠全村人的双手建成的。为了修路,村里光备土方就达到1800吨。李志刚说,很多事都是村民义务干的,有一次我们拉了1000多车的土,需要有人平掉,老党员林城和冯云润毛遂自荐,用了7天就全平了,在当时雇工的话每人每天得50元,两人一礼拜就得700元,但他们没要一分钱。
当地统计,23年来,李营村总共投入1100多万元,除了房子建红顶,建村委会上级支持了一部分外,基本没有外援。绿化、美化、硬化、亮化、闭路电视、自来水、地下管道、扬水站等公益工程都是自筹资金。群众出义务工7万多个,平均每户342个。
随着村民富裕、居住环境的改善,村民的素质也跟着提高。李营村制定了村规民约,要求村民不做损害别人利益的事。23年来,村里没有上访人口,没有刑事案件,村民之间的矛盾在村里就得到了解决。
南湖新闻
镇街部门
嘉兴市南湖区新闻信息中心
浙江南湖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的权利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批准文号: 浙新办[2008]16号 浙ICP备09040541号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