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五水共治 剿灭劣Ⅴ类水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南湖新闻网 >> 理论园地 >> 理论时评

网络政治参与的规范化发展路径

2010/01/08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作者:王青松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普及和网民政治意识的增强,网络空间中诞生一种新的政治现象--网络政治参与。所谓网络政治参与,简单地理解可以认为是普通公民在网络环境中通过合法途径影响政府决策或公共管理的活动。实现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态势,诸如网络选举、网络信访、网络听证、网络舆论、网络监督等等。因为具有易实现、成本小、影响大、互动性强的特点,目前网络政治参与越来越受到上至领导人下至普通民众的关注和重视。如今,网络政治参与业已成为党和政府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倾听民声、汇聚民智的重要渠道,也是普通民众进行社会监督、权益维护和意愿表达的有效途径。

    但网络政治参与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凸显出一系列问题。其中,既有网民在参与过程中存在的合法性、代表性、秩序性和非理性等方面的不足,也有政府在引导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反应能力弱、引导不规范、体制不完善、平台技术滞后等方面的缺点。所以,有必要积极研究如何促使网络政治参与能够更加规范化地发展。

    完善体制机制,规范网络政治参与行为

    1.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制度化规范网络政治参与

    建构主义认为,事物是通过社会建构而存在的。当前,我国对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政治参与建构了比较完整的制度体系。网络已从最初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层面上升涉及权益、权利和权力的政治层面,它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已经容不得人们忽视网络环境里的政治现象。

    从当前网络政治参与的现实状况来看,理论和实践都处于探索阶段。针对如何认定网络政治参与、如何界定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和客体、如何确定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方式等问题还没有比较成熟的制度体系。从各地实际开展的网络政治参与活动来看,发展不一:沿海先于山区,城市先于农村。即便是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城市,政府或其部门主办的网络政治参与大多也只是了解民意和向网民提供一些必要利益诉求的平台,并没有明确规定政府或其部门必须做些什么,这就难以保障那些试图通过网络进行权益维护和意愿表达的网民能够实现其正当权利。随着网民数量的增长和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网络政治参与对现实政治的影响也必将更加广泛而深远,所以,有必要积极地制度化规范网络政治参与的行为。可以考虑在我国现行的政治制度体系框架下,结合实际情况,从整体战略上建立健全有关网络政治参与的分支制度体系,以内在制度为基础,加强外在制度体系的建设,用制度体系保障网络政治参与的常态化健康发展。

    2.努力完善运行机制,程序化网络政治参与行为

    单从宏观上建立健全网络政治参与的制度体系,还不足以确保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运行。要使网络政治参与能够健康、规范、有序的发展,有必要对网络政治参与活动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和引导,这就要求必须从微观战术上细化具体的运行机制。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是明确网络政治参与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二是认定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形式;三是确立政府在引导和发展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的具体职责。

    加强网络立法,确保网络空间良好秩序

    网络政治参与的规范化发展和合理应用离不开秩序良好的网络环境。当前,网络空间出现的诸如"网络审判"、"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极端现象,可以说与网络应用、网络监管等方面法律法规的缺失有一定关系,不利于网络政治参与活动的正常合理开展。"一个民主的社会必须是法治的社会,法治是民主政治的保障和重要标志。"因此,应该加强针对网络方面的立法,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1.加强科学立法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由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等组成的,这符合我国的立法体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实践经验。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它的首要意义就在于维护秩序,其次包含利益调整、公平正义、自由效率。法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规范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引、教育、预测、评价、强制方面。所以,要净化网络空间,规范化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有必要加强针对网络的立法。针对网络立法,就必须深入研究网络的现状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同时在立法的过程中,通过各类重要媒体公布法律法规草案,及时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从而提高立法的科学性。

  2.推进民主立法

    民主立法,其本质就是保障和实现人民民主,把人民的利益诉求和意志主张在民主法治的框架下充分表达出来,通过立法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真正的民主立法本身就能够扩大参与立法的公民范围,它具有提高立法质量、便于沟通协商、体现民主价值等多种功能。所以,在加强网络立法方面,可以大力推进民主立法。例如,在网络环境中,阐明立法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提出立法的主要内容供网民自由讨论,这样可以充分吸取网民的集体智慧,增强立法的透明度,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同时,还要注意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在网络社会里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不仅有助于网民对法律法规的理解,也能有效增强网民的法律意识,有利于规范网民依法参与网络政治活动。
 建设网络宣传队伍,注重对网络舆论的积极引导

  1.加强网络宣传队伍建设,确保形成正确舆论导向的力量

    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就明确要求建设网络宣传队伍,并指出:"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福州市委宣传部于2005年3月份在福建省率先组建了网络阅评员队伍。其运行机制是要求网络阅评员积极关注网络信息,针对歪曲事实、败坏网络文明风气、有损党和政府形象、破坏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等不良信息,及时报告,并且运用正确的理论和客观正面的信息及时纠正和引导。实践证明,这样的队伍能够有效确保网络舆论导向正确,帮助广大网民理性辨析网络舆论信息。

  2.提高网络阅评员自身信息素质,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信息素质(quality)或信息素养(literacy)是指个体对信息及其特点、价值的认识和获得、利用、开发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它集中表现在对信息技术的操作和应用能力上。评判一个人信息素质的高低,不是看其掌握信息量的大小而是看他对信息操作和使用能力的强弱。"根据职责要求,作为正面引导网络舆论的宣传工作人员,应该切实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严格要求自己,增强政治敏锐性,丰富科学文化知识,提升政策理论水平,倡导勇于奉献精神,提高对舆论信息的反应速度。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在关键的时候明辨是非,真正发挥舆论宣传引导的积极作用。

    3.构建网络阅评体系,突破个体宣传模式

    现行的网络阅评员制度,基本上还处于探索尝试阶段,在运行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从实际情况来看,未能对重要网络信息进行及时沟通,集体性的智慧优势未能充分体现。因此,应该加快构建网络阅评体系,从制度上确保网络阅评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应该加强对网络阅评员的组织和管理,以适当的待遇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定期组织阅评员集体学习,帮助他们掌握相关政策,提高他们的政治责任意识和实际阅评工作能力。    

    注重伦理建设,促进网络政治文化健康发展

  1.加强网络环境下伦理建设,培育公民的政治责任意识

    "伦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的信念来维系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它在本质上就是关注什么是公正、公平、正义或善,关注人们应该做什么,思考哪些措施应从人们的实际生活中被消除。"因此,规范化发展网络政治参与,可以从伦理建设的维度予以努力,充分发挥伦理在示范引导、规范行为、维系制度方面的积极作用,在思想道德层面上,为促进网络政治参与的合理发展奠定基础。再说,责任本身就是伦理的具体化。所以,加强网络环境里的伦理建设,培育网民的正确伦理观念,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政治责任意识,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弃恶扬善,自觉抵御不利于经济发展、国家安全、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的不良网络言论。

    2.大力发展网络政治文化,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政治文化属于主观意识范畴,是人们对于政治生活的政治价值取向模式,它能够影响着政治体系中每一个政治角色的行动。从文化的维度研究促进网络政治参与规范化发展的路径,就是要在网络环境中培育支撑社会主义民主系统的政治文化,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网络文化氛围。

    发展网络环境中的政治文化,一定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目标体系的基本内容,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一定要结合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系统理论和前进方向。通过发展网络环境中的政治文化和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来规避公民在网络政治中的盲目参与、无序参与和非理性参与,有效促进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步,必将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序。
 拓展政务平台,建立安全有效的网络沟通渠道

    1.拓展有利于政治参与的电子政务服务功能

    "一般的理解,所谓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主要的是做到两条,一条是让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另一条是建立法治。这就是说,立法要有公众的参与,法律要为公众所周知。民主和法治的首要前提,就是保证公共信息的透明性,而基于现代电子技术的电子政务正是促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信息透明化的有效手段。"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9年1月)》提供的结论信息,在过去四年里,有超过三成的网民很少或从不使用政府的网站,超过九成以查资料为主,少数是进行双向的互动,例如投诉、建议等。调查结果一方面反映一般网民对政府网站使用的冷漠,另一方面暗示电子政务的发展停滞不前。所以,电子政务还远没有实现为多数人服务的目标。为此,本文建议可从两个方面努力:

    第一,从软件技术角度,应该积极拓展电子政务平台,从实际应用需求出发,丰富服务功能,利用网络空间促进政府从"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的转变。

    第二,从硬件布局角度,应该加快农村特别是边远和贫困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08年12月31日,来自农村的网民数量才达到8460万人,在全国2.98亿网民的总体数量中,只占居28.39%的比例,而农村人口却是全国总体人口的最大主体。所以,必须在农村加大硬件建设力度,合理降低网络服务成本,扩大农村网络使用者数量,从而减小甚至消除出现在阶层之间、区域之间、年龄之间、职业之间的信息差异和机会不同,争取在最大范围内保障公民参与网络政治的权利,力争实现电子政务为多数人服务的目标。

    2.推进有利于政治参与的新媒介交互整合

    新媒介是相对于报纸、书籍、广播等传统媒体而对现代信息载体的一种通俗表述,主要包括互联网、数字电视、3G手机等。当前,政治参与活动依托新媒介,主要还是运行在网络环境里。但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电视、3G手机正迅速推广普及。可预见,3G手机不久将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实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政治参与平台却很少具备与3G手机、数字电视共享互动的功能,因此,如何实现互联网与3G手机等其他有重要影响的新媒介之间的交互整合也是一个应该积极考虑的问题。

    3.提高网络政治参与平台的安全水平

    无论是针对现有的网络政治参与平台项目还是就未来的项目规划,都要从数据结构等计算机科学和网络技术的原理出发,分析优化网络政治参与平台,着力实现数据的最优化路径处理,确保网络政治参与的安全运行。同时,要加强以下方面的安全建设:第一,建立并落实完备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强化责任意识,从制度层面保障网络的安全运行。第二,充分发挥社会专业技术力量,为网络政治参与的安全运行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第三,积极开展针对特定公职人员的保密教育,严防泄密事件的发生,切实保守秘密,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总之,作为新生事物,基于网络空间的政治参与,我们还不能完全洞察它的特性,还没有完全把握它的发展规律,因为没有人能够准确地预测网络技术的发展终究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结局。目前,事关网络政治参与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应该说都还是一种探索,只是探索的程度可能不同而已。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探索来推动政治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标签:编辑:富凉燕

南湖新闻

更多

焦点图

镇街部门

更多

嘉兴市南湖区新闻信息中心

浙江南湖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的权利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批准文号: 浙新办[2008]16号 浙ICP备09040541号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