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建设部分,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为基层理论宣传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如何更好地结合工作的实际,切实使理论大众化、基层化、具体化,使党的理论为大众认同,被大众掌握,并被大众自觉地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吸引力,是当前基层理论工作的重点。
一、树立新理念,提高理论宣传大众化的认识。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但在理论宣传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对党的理论宣传往往是阳春白雪,普通群众对理论学习缸乏主动性,学习往往浅尝辄止,效果不佳。因此,要使理论宣传大众化,必须要树立新的理念,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宣传干部的认识。一是树立理论宣传要在坚持科学性的前提下实行通俗化的理念。要在保持党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科学精神的前提下,将其转化为群众的生活语言,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易读易记,易于被广大干部群众所理解和掌握,逐渐内化为群众的观念、意识和素养。二是树立理论宣传要与具体实践融会贯通的理念。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回答实践问题,理论宣传大众化,就要使理论能回答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思想上困惑的问题,用鲜活的事实说话,用生动的实践说话,做到入耳入脑入心。三是树立理论宣传要真正面向群众的理念。实践证明,一个地方,一个领域,先进的思想文化不去占领,别的思想和不健康的思想就会乘虚而入,理论宣传必须要真正面对群众,进基层,进千家万户,使群众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行之有效。
二、探索新载体,建立理论宣传大众化的平台。
理论宣传要真正为群众接受,必须要创新载体,建立新的平台,增强宣传普及的互动性。一要编写简明的理论读本。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精神,把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理论、基本经验与具体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党的十七大精神与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近年来国家在各行各业取得的成就等结合起来,编写一些通俗易懂的简明理论读本,使普通读者也能学习和理解。二要探索活泼的宣教形式。要改变过去一成不变的教条式的宣教模式,善于利用多媒体、网络、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使宣讲既有丰富的知识、信息量,又能有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坐得住、听得懂、记得牢、用得上,便于群众接受,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理论学习中来。三要建立学教的互动平台。在理论宣讲中,要改变“以我为主导”为“以群众为主导”,注重与群众的互动教程,及时了解群众需要什么,想听什么就讲什么,与群众面对面解答热点问题,了解群众的思想,把握群众的脉搏,关注群众的生活,体现时代的气息,真正使理论宣讲具有生命力,为普通群众所喜爱。
三、了解新需求,把握理论宣传大众化的对象。
在理论宣传中,要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了解他们对理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宣讲。一是抓好领导干部的理论宣教。要健全领导干部学习制度,通过提供国情、区域情况等优秀的参考资料,使领导干部及时掌握理论前沿信息,提高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吸引力;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举办专题系列讲座、论坛等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讨论,着力解决在学习、工作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领导干部主动参与学习的自觉性。二是抓好党员干部群众的理论宣教。要深入开展调研,了解基层干部群众对理论的需求,组织理论讲师团,深入基层开展面对面的宣讲普及工作;要结合基层工作实际,提供政策和咨询服务,要把宣讲与基层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理论宣讲的新渠道,更好地为普通干部群众所喜爱。三是抓好青少年的理论宣教。青少年对感性知识接受很快,要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利用网络博客、电视理论会客厅等形式,将高深理论变成通俗易懂的读物,使这些知识和理念真正为他们所接受,转化为他们的理想和信念。
四、构建新机制,增强理论宣传大众化的实效。
一要建立和完善资源整合机制。改变理论宣传只是宣传部门的职责这一观念,建立和完善由宣传部门牵头,有关职能部门、社团组织、社科研究单位、新闻媒体等参与的“大宣讲”机制,真正形成“宣传部门搭台、职能部门唱戏、社会力量参与”的资源整合机制,切实使理论宣教横向到边——覆盖所有人群,纵向到底——落实到基层。二要建立和完善工作长效机制。理论大众化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工作,必须要有长效的措施作保证。要把理论宣传大众化纳入党建工作总体规划,制订工作的具体计划;要建立完善科学的考评考核制度,增强干部群众学习的主动性;要建设一支理论宣传普及工作的专业队伍,为做好理论宣教工作提供人才保证。三要建立和完善信息沟通机制。要进一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实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根据群众的意愿,确立理论宣传的重点和方向,解决群众思想、工作中的疑虑,积极主动地用所学政策理论知识来激活头脑,化解难题,推进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南湖新闻
镇街部门
嘉兴市南湖区新闻信息中心
浙江南湖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的权利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批准文号: 浙新办[2008]16号 浙ICP备09040541号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