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五水共治 剿灭劣Ⅴ类水

小小香囊上,那些无法割舍的情怀【图】

2009/05/29 来源: 作者:

  □寻访坊间香囊高手之九

  当年,不满17岁的她远赴祖国最北端的大兴安岭地区支边,是一只装着家乡泥土的小香囊陪她度过了人生中最艰苦的9个年头,摄影 郑晓洁

  17岁到26岁,应该是女孩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碎花底,黄边,红流苏,最美好的时光里,伴随她的,除了并肩的战友,除了从未经历过的艰苦,就是行李箱中的这只小小香囊。

  今天香囊故事的主人公叫徐玉芬,解放街道秋泾桥社区居民,今年55岁。昨天上午,在徐玉芬女儿家中,记者见到了她。“历时苦涩,忆时美好。”徐玉芬这么说。

  1970年,《人民日报》上一篇鼓励青年到祖国边疆支援建设的文章让当时未满17岁的徐玉芬热血沸腾,“那时我就想要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于是,没多久徐玉芬就作出了一个对她人生来说“很重大”的决定:去祖国的最北端——大兴安岭。

  儿行千里母担忧。徐玉芬是家中最小的小妹,“那会儿我没怎么出过远门,最远就去过杭州。”徐玉芬笑说,当时年纪小,无知者无畏,所以自己一点也不畏惧,倒是母亲显得很担忧。

  临行前一晚,徐玉芬的二哥正帮她打点行装,母亲忽然把她叫到房间,“里面装的是家乡的泥土,带在身边不管你走到哪里都不会因水土不服而生病。”母亲拿出一个小香囊,想挂在徐玉芬脖子上。“我当时觉得这样有点迷信,并不想带,后来二哥走进来劝我,说算是宽慰父母,我才没有再拒绝。”

  1970年11月6日,徐玉芬和其他支边战友一起踏上了开往大兴安岭的火车。5天5夜后,白雪皑皑的“高寒禁区”终于展现在了他们面前。“新鲜过后,我们知道等待我们的将是一场脱胎换骨的磨炼。”那时正值寒冬,徐玉芬说,整个冬天他们吃的菜只有一种——包心菜,“切包心菜不是用刀切的,是用斧子劈的,太冷了,菜都结成了冰。”但所有的艰苦对于徐玉芬来说都敌不过思乡之苦,“只要一有人说想家,我们大家就会慢慢哭成一片。”每当此时,徐玉芬就会拿出母亲做的香囊,闻一闻家乡泥土的味道。“那时,它在我心里就代表了家乡,能给我力量。”就这样,小香囊相伴了徐玉芬整整9年。

  1979年,徐玉芬要从大兴安岭回家乡工作了,走之前,她在小香囊里装了一把大兴安岭的泥土。如今,徐玉芬已退休,但北疆的森林白雪和一草一木她无法忘却。她说,她和战友们有约,今夏还要重走大兴安岭。

标签:编辑:张国怡

南湖新闻

更多

焦点图

镇街部门

更多

嘉兴市南湖区新闻信息中心

浙江南湖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的权利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批准文号: 浙新办[2008]16号 浙ICP备09040541号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