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赵颖硕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以前一到端午,父母长辈就会给孩子戴上虎头形状的立体香囊,但随着时间流逝,传统虎头香囊具体是怎样制成的已鲜为人知。新嘉街道历史文化街区的香囊制作者郑莺莺与家人共同探讨、酝酿一年多,终于在今年端午节前让儿时的虎头香囊又重现人们眼前——前额呈倒三角形,顶着一个“王”字,嘴角挂着由鸡毛做成的胡须,一脸威严,大大小小许多用橘红色锦缎制成的虎头香囊挂在墙面上。
这些虎头香囊融入了郑阿姨一家一年多的心血。
郑阿姨的丈夫、今年59岁的姚师傅依稀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他的姨婆会为家中每个男孩制作乒乓球大小的虎头香囊挂在身上,那个虎头是立体的。近年来端午香囊又重新热了起来,粽子、南湖菱等形态各异的香囊纷纷重现市场,但立体的虎头香囊却没有见到。“机绣的、平面的、塑料的……虎头形状的香囊也挺多的,但跟小时候姨婆做的就是不一样,缺少一股生气。”于是,姚师傅去问80多岁的母亲,母亲不会做香囊,只记得制作方法并不难,当年她的阿姨是用三块正方形的布头做出来的。说来也巧,正在姚师傅和郑阿姨为具体造型犯难时,去年6月《南湖晚报》刊登的一幅清画家董棨所画的《端午写生图》为夫妻俩找准了方向。
此时,得知弟弟和弟媳在做虎头香囊,姚师傅已退休的姐姐也一起尝试做了起来,姚师傅酷爱收藏的堂哥则拿出了收藏的古代挂于屋舍的各类香囊供他们参考,但这些香囊中有麒麟状的、蝙蝠状的,就是没有虎头状。在布头上做了各种尝试,如何做出生动的虎耳成了一道难关,郑阿姨和姚师傅根据参考香囊的针法,尝试缝、绕等各种方式,可是总显不出老虎的那份灵气。为了两只虎耳,他们琢磨了好几个月,最后姚师傅无意中用镊子夹了下虎头的脑门才发现了其中“诀窍”,就这样,钉上眼睛、挂上胡须、绣上鼻子后,儿时的虎头香囊又重现了。郑阿姨说:“每做一个虎头香囊都好比一次绘画创作,不会有一个是完全相同的。”
在苦苦酝酿的过程中,郑阿姨和姚师傅也发现了制作虎头香囊的“缘由”:《鸳鸯湖棹歌一百首》中有一句诗“织得新罗夺锦霞,妾欲为郎悬艾虎”,他们于是决定把制作出来的虎头香囊取名为“锦霞艾虎”。
南湖新闻
镇街部门
嘉兴市南湖区新闻信息中心
浙江南湖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的权利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批准文号: 浙新办[2008]16号 浙ICP备09040541号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