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五水共治 剿灭劣Ⅴ类水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南湖新闻网 >> 端午节 >> 端午新闻

早该给嘉兴粽子穿上文化外套

2009/05/19 来源: 作者:

  艾草风摇,粽叶飘香。在端午佳节即将来临之际,全国首家粽子文化博物馆昨天在市区月河历史街区正式开馆。该馆共设立八大展区,通过展示涉及端午文化与粽子文化的器具、照片、字画、雕塑等,让公众了解嘉兴粽子文化的起源及传承脉络,领略粽子名城的独有魅力。

  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每个节日都连着一种食物,而每一种食物都蕴含着数不尽的故事传说,这是漫长的农业社会遗留在民族肠胃和血液里的文化密码,寄托着先辈对传统的敬重和怀念。作为嘉兴的城市特产,美味的粽子不仅陪伴着一代又一代嘉兴人成长,还诞生了“五芳斋”、“真真老老”、“昌记”等知名品牌。

  不过,随着消费层次不断升级,对粽子的消费需求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饮食享受,而开始步入“文化消费阶段”,渴望吃出“品位”、吃出“文化”。粽子全国各地都有,只是做工有别,“过端午,到嘉兴”,游客之所以来到嘉兴,自然不会满足于吃几只粽子、喝几杯豆浆,更希望能通过某些实物形态的载体,体会到粽子文化在嘉兴的延绵和积淀。是故,嘉兴粽子的美味固然重要,但更动人心魄的,却是嘉兴“粽子文化之集大成者”也。

  粽子文化博物馆开门纳客,正适应了顾客更高层次的文化情感诉求。博物馆以展出器具和开设体验区的形式,让游客和市民身临其境,感知源远流长的粽子文化,追忆那些有关端午的古老传说。或许,游客在博物馆还可以欣赏到粽子制作过程,甚至亲手包扎一只粽子,感受传统端午习俗,这样的旅游快感远远大于吃粽子的乐趣。而从有效保存民间文化的角度说,建立专门的博物馆,尽量收集与粽子文化有关的实物,堪称不可多得的文化自觉意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这些承载粽子文化的实物如果现在不及时抢救性保存,很快就会消失在时间流逝的长河中。

  粽子之于嘉兴,不仅是一种食物,还是一个城市符号,一张城市名片。这种跨域时空的历史积淀,当然除了一个粽子文化博物馆外,还可借助更多的外在形式和实物载体表现粽子文化的内涵和精髓,达到以粽子为媒、扬城市之名的目的。比如编撰各地的粽子故事集,开发一系列有关粽子的手工艺品等等,最终使粽子从一种食品转变为城市文化“代言品”。

标签:编辑:张国怡

南湖新闻

更多

焦点图

镇街部门

更多

嘉兴市南湖区新闻信息中心

浙江南湖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的权利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批准文号: 浙新办[2008]16号 浙ICP备09040541号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