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精神内涵,节庆活动才有意义,才能于人、于社会有益。因此,提升端午节庆活动的精神内涵是重中之重且必须孜孜不倦、坚持不懈地追求和努力。尤其应当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挖掘历史渊源——认同精神血脉。要不要过这节日以及如何过好(好好过、精心过、不一样地过)这节日,无论对个人还是城市,均涉及一个永恒的话题,即我们共有的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是什么?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今天,这还涉及文化的认同危机。如,我们以何名义想过去、看未来?以何名义聚在一起,复习、积累、增加彼此的缘分?因此,必须深挖端午节庆的历史渊源,为我所用、为当下所用。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成为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有20多个别称。如称天中节,意指午月午日午时,太阳正在中天,阳气达到极点;又称端阳节,意指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其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的好日子;也称浴兰节,意指端午时值仲夏,人易发皮肤病,故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还称菖蒲节,意指重午犯禁、五毒尽出,必须在家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以驱邪;另又别称女儿节,意指古人在端午有装扮小女孩,以及出嫁后媳妇盛装回娘家的风俗,意喻笑口常开、幸福美满。端午节庆是民族情感的载体,是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民族价值观和审美理想的反映。“数典不忘祖”。现今,以法定的形式恢复和传承传统节日,即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也是为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断发展”。
二是凸显爱国主题——凝聚共同理想。端午节的由来有很多传说,其中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几种说法较为典型。春秋时期,正直的楚国大臣屈原遭贵族反对而去职,被流放,后因看到楚国被攻破,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从与屈原、楚国名门望族伍子胥、越王勾践、春秋晋文公臣子介之推、东汉曹姓术士之女曹娥有关的端午节故事中,人们可以得到很多的教益。端午节可以成为弘扬和践行爱国主义精神的良好平台和有效载体。与爱国相关的还有,如伍子胥的忠诚精神等。从中可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与家人、单位、岗位、祖国之间的关系:从介之推的诚信、奋斗精神里,人们可以学到如何培养高尚人格、追求政治清明;而曹娥的孝顺精神更是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这是做人立身之本,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表现。
三是致力古为今用——赋予时代特征。节庆活动要吸引公众参与,必须讲究方式方法,以适应公众的审美情趣、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对此,重在立足公众乐于参与和便于参与。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努力挖掘端午节的经典魅力,同时赋予端午节庆活动以时代内涵、文化符号。特别是在一些外来节日风生水起、频频“威胁”到传统节日时,如何吸引各种人群特别是年轻人参与更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关键是要有新意,要“好玩”、“轻松”、“温馨”、“快乐”,要一改传统节日往往重“吃”、“太物质化”的特点,要在满足人们心灵的愉悦上下功夫,让人放松平常绷得太紧的神经、宣泄压抑太久的情绪。
四是呈现广场姿态——增强地缘情感。端午节庆活动是一种大型的全民文化聚会,既有全国性的共性特点,也有地方性的个性特点。所谓文化聚会指的是人们藉此强化精神血脉的认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主流价值观,但纵观目前各地的端午节庆活动,“举国皆若狂”这样的欢乐文化聚会的色彩还不够浓;“地缘情感”的聚集还不够强烈,更多的似乎是强调血缘和姻缘。运用端午节庆活动增强“地缘情感”,当是地方节庆文化建设的重点。对此,首先,要加强对公众进行“文化自觉”的普及教育。领土是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在空间上的表现,而在时间上的表现即是传统节日。因此,只有像保护领土一样保护“我们的节日”,才能既保护节日的完整,又使传统节日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其次,要办好端午节庆活动,必须集中党委、政府和公众,包括中央和地方两方面力量,使官方的指导性力量和民间的自发性、实施性力量有机结合,共同做好传统节日的传承工作,共同建设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
再次,恢复端午节庆的终极目标是传承和建设好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基础是强化民族性、地缘性。和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较强调血缘、姻缘特性相比,端午节更具有包容性、系统性、发展性,能更加突出爱国、团结、和谐的内涵,共同营造欢乐祥和的社会环境。在节庆活动中,人们因文化认同而结缘、因喜庆活动而增强“地缘情感”,这是十分难得的。不断强化“地缘情感”,才能不断提升公众的文化认同,从而形成端午节庆品牌,提升地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最后,端午节庆活动是一种大型的全民性文化聚会,必须呈现其“广场姿态”,即如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指明的必须有“文化空间”(the Cultural Space)。这“文化空间”是指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这“文化空间”是增强“地缘情感”的载体。如上海师范大学的三月三女儿节已逐步推广为上海的“东方女儿节”,上海苏州河上呈现的“母亲河·女儿船”的景观就是“地缘情感”的视觉展示,体现了共性和个性的结合。特别是女性与传统节日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关系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且彰显了“旅游经济”、“休闲经济”的魅力,值得借鉴。
(作者系嘉兴市文明办副主任)
南湖新闻
镇街部门
嘉兴市南湖区新闻信息中心
浙江南湖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的权利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批准文号: 浙新办[2008]16号 浙ICP备09040541号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