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五水共治 剿灭劣Ⅴ类水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南湖新闻网 >> 科学发展观 >> 图片集锦

人物访谈:常东亮

2009/04/29 来源:嘉兴日报   作者:徐玲英 朱丹 缪 雨 摄影 袁培德
 
 
 

 
   常东亮
 
  中科院嘉兴应用化学工程中心 主任
  2008年度嘉兴市
  优秀留学回国人才奖获得者
  他是化学、生物学“双料”学者,毕业于全球排名前三的工学院,校友名单中,有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2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但他并不安于方寸实验室,而是回国来到嘉兴,牵手基层产业,并以此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科研人员、董事长,他一手握着全球顶尖的技术资源,一手着力构建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现实通道,期待在嘉兴收获科研与市场化结合的成果。
 

  记者:你是中科院嘉兴应用化学工程中心的核心成员,近几年,你在嘉兴所作的一些研究,都跟南湖区一些企业的科研成果应用转化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就你个人而言,在嘉兴3年多所从事的研究与技术转化工作,与作一般的研究有什么不一样?

  常东亮:中科院嘉兴中心当时建立时的定位就是应用技术研究与转化。这个定位跟大学、科研院所是错位发展。中科院有100多个研究所的优势,积累的专利、原始技术储备非常多,如何转化成工业技术是个课题。我的任务之一就是将中科院储备的这些东西,通过转化平台,延伸到工业技术领域,最后成为成熟的产品工艺。反过来讲,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跟市场结合度的触觉比科研人员敏锐,我们也是希望通过技术转化合作,让我们的项目立项时更有市场针对性。

  记者:目前经过你手上已经转化了多少研究成果?

  常东亮:这三年来,我们联合嘉兴及周边的企业,承担了省科技厅项目6项、嘉兴市内项目18项,再加上跟企业联合做的项目,总共有30多个项目。其中一个是南湖区化工产业清洁化生产的项目,从南湖区化工园区的循环经济规划入手,通过政府推进,扶持大企业,最终形成一个产值过百亿的化工园区,目前这一块已初见成效。

  记者:这样的三方合作是不是中科院嘉兴中心的强项?在这样的三方合作中,政府、中科院、企业所能得到的益处分别是什么?

  常东亮:应该是我们的强项。对政府来讲,当然希望能够提高整体经济实力以及企业的发展进步、技术的升级换代。对企业来讲,能够通过产品的升级换代,夯实未来竞争力的基础。因为技术上的竞争力才是根本的竞争力。对我们来讲,通过从理论到实践的对接,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可以实现科研人员的价值,包括个人的收入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得到一个比较良好的实现。 

  既然企业有创新的想法,我们就给他一个示范,企业对项目判断不准的时候,我们用我们的判断力,先把它做上去。企业如果想做这个产品,我们再转给他。这是为什么我们储备300多项技术的一个主要原因

  记者:你是从世界顶级的工学院——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毕业的博士,而嘉兴的化工企业普遍具有草根性,你觉得跟他们沟通的时候,能不能站在同一个话语平台上?

  常东亮:我们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前期也是保持了相当大的灵活度,跟企业的合作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比如上项目之前,我们陪着企业一起跑市场,一起拜访客户;带上企业的技术人员,一起去建立产品质量分析体系。对企业来讲,特别有助于树立信心,从而推动这个项目更好地往前走。

  另外一方面,我们也是看到嘉兴的中小企业比较多,对新项目的承受能力比较弱,所以2008年我们在嘉兴工业园区搞了一个中试孵化基地。这个基地一是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新的技术就在这里做成示范线,再到企业去推,企业只需要把工人带进来,把设备、工艺流程复制走就可以了。第二,我们现在成立中科化学有限公司,跟国外的很多大公司保持着联系,逐渐把我们这块能够吸纳、集成的东西做好,继而带动周边的产业升级换代,让他们成为我们的供应商,直接向全球产业链融合。

  记者:你刚刚也提到,嘉兴多的是一些中小企业,你以一个外来者的眼光,从一个技术提供者的角度来看,嘉兴的中小企业要想再上规模的话,最缺什么?

  常东亮:嘉兴百分之八九十的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基本上没有什么研发能力,但他们又有很强的把企业发展好的愿望。当前来讲,最缺的还是技术,这个现象在嘉兴特别突出。像大桥化工园区,经常会有五六个工厂做同一个产品,同样的产品,同样的市场,相互竞争。

  我们更希望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呢?既然企业有想法,我们就给他一个示范,企业对项目判断不准的时候,我们用我们的判断力,先把它做上去。企业如果想做这个产品,我们再转给他。这是为什么我们储备300多项技术的一个主要原因。

  到2009年3月份,我们已有200多个合作意向。只要坚持往下走,后面就会源源不断有技术输出,只要输出技术做好了,就有希望把周围的企业带动起来。中小企业自己去养一个研发中心,是不现实的。中科院嘉兴中心扮演这个角色是合适的。

  嘉兴无论是政府的支持力度,还是区位优势、发展空间、周边的扩展能力,都是非常完善的,是一个创业的好地方。从我周围同事对在嘉兴安家的热切程度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记者:你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是全球排名第三、跟麻省理工齐名的一个学校,二战以后出了2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爱因斯坦是你的校友。但是你现在把自己定位于如何把技术转化为市场,而不是把自己定位于实验室,梦想着和前辈一样,在某一天也能成为科学殿堂内的一员,甚至是诺贝尔奖得主。

  常东亮:其实我在瑞士留学时,就和同事组建过一个小公司。学以致用,是我一直的目标。其实,人们对技术的理解应更宽泛,因为企业的发展也会推动技术进步。企业技术革新的过程中,很多难题照样是科研的前沿课题。如果能够攻克这些难点,一样可以发很好的科研文章。我们还应看到一个趋势,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研也是从企业技术革新中产生的。这两者并不冲突,同样能享受到科研的乐趣。

  记者:你在苏黎世生活了近五年,嘉兴也在打造宜居城市,听说你已在嘉兴安了家,并在嘉兴刚刚迎来了新的生命。为何会选择在嘉兴“落地生根”?

  常东亮:嘉兴不像上海,上海完全是一个工作型的城市。你刚才提到宜居,这个词对嘉兴是一个非常好的总结,所以我的爱人虽然在上海工作,生宝宝还是来嘉兴。

  而且,嘉兴无论是政府的支持力度,还是区位优势、发展空间、周边的扩展能力,都是非常完善的,是一个创业的好地方。从我周围同事对在嘉兴安家的热切程度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标签:编辑:王思一

南湖新闻

更多

焦点图

镇街部门

更多

嘉兴市南湖区新闻信息中心

浙江南湖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的权利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批准文号: 浙新办[2008]16号 浙ICP备09040541号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