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月河街区的嘉兴民间收藏馆,周老师把他收藏的绣品一一码放在藤床上。这些清朝后期或是民国年间的绣品,仍然透着真丝的光泽。这些绣品中,有一看就能认出来的虎头帽,还有一些由寓意吉祥的动植物组合而成的大型绣囊。所有这些,都是出自嘉兴女子之手,是她们用一针一线绣出来的。而据周荣先介绍,这一床的绣品,都是旧时为端午节而准备的。
“嘉兴女子,心灵手巧,端午节令,更是她们‘露一手’的难得机会。”周荣先说,旧时,嘉兴女子从小由母亲教做针线,不会做针线的叫“拿不动眼线”,生得再漂亮的女子不会做针线也会被称为“聪明面孔笨肚肠”,没人敢娶。因此她们就会在端午节时,通过展示她们的绣品,大显身手。
为了这一隆重的时刻,旧时的女子在离端午节还很早的时候,就会着手缝制形似荷包的绣花袋,里面放上雄黄、苍术、香草等中草药,小巧可爱,香气扑鼻。除了展示手艺,端午节时人们还会戴上这些绣着花卉、鸟兽图案的“香包”或“雄黄荷包”等,以期驱瘟散毒。
据古文记载,旧时在江浙一带,端午时妇女都会戴着一种叫“健人”的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清嘉录》中如此写到:“(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
而旧时小孩在过端午时,则是以佩戴老虎头和老虎兜肚为主。《清嘉录》在记录旧时风俗时对此写道:“编钱为虎头形,系小儿胸前,以示服猛,谓之老虎头。又小儿系赤色裙幱,亦彩绣为虎形,谓之老虎兜肚。”
据周荣先介绍,他收藏的这些端午绣品,以清代晚期最多,离现在最近的端午绣品则是在上世纪50年代,而从那时起,再过端午节时,几乎就没有嘉兴人绣这些香囊或荷包了。“我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曾找过一些老人,希望她们能够再绣这些东西,可是她们已经不会再弄了。”
周荣先说,绣花是一件最需要心静的活计,因为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了,尤其是女孩子有了更多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因此,这样的绣品不可能再兴盛。而对于现在在都市年轻人中风行的十字绣,周荣先则认为,工艺和以前的刺绣不能比的,但在女孩子修身养性上,则是有好处。“肯定会变淑女的。”周荣先笑着说。
南湖新闻
镇街部门
嘉兴市南湖区新闻信息中心
浙江南湖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的权利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批准文号: 浙新办[2008]16号 浙ICP备09040541号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