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五水共治 剿灭劣Ⅴ类水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南湖新闻网 >> 科学发展观 >> 省市精神

学习实践活动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2009/03/07 来源:杭州网-杭州日报 作者: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杭州市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和人民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满意度。近日,市委研究决定,开展杭州市第八次市和区、县(市)联合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和选调公务员工作,这是我市自1992年以来的第八次公选,对于更好地贯彻执行《公务员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等一系列规定,进一步扩大选人用人视野,加大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展公选工作,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抓班子、强队伍,提高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提高领导班子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强调,要创新选人用人的理论、实践和制度,破解选人用人难题,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建立充满活力的干部人事制度,关键要抓好4个方面:一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严格的标准选人用人;二要坚持五湖四海,用宽阔的视野选人用人;三要坚持群众公认,用科学的办法选人用人;四要坚持强化监督,用管用的制度选人用人。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和选调公务员,符合“四个坚持”的要求,符合创新选人用人实践和制度的要求。做好这项工作,必将进一步深化杭州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化杭州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必将进一步推动杭州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推动杭州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大发展。

  开展公选工作,是遵循干部成长规律、增强干部队伍活力的必然要求。干部成长具有自身规律。遵循干部成长规律,注重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组织人事工作的重要经验。市委一直高度重视从基层一线培养、锻炼和选拔干部。最近6年来,连续选派了2200多名中青年干部到40多个重点工程挂职锻炼,承担征地拆迁等急难险重任务。去年,结合推行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制,市和区、县(市)两级又选派了547名年轻干部担任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员。经过基层一线的实践锻炼,许多从“家门”到“校门”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成了“会说、会写、会干”的“三会干部”,综合素质大大提高。为拓宽干部培养锻炼渠道,还组织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探索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目前,全市“一个社区(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已完成80%目标。这次公选,要求参与竞争市直机关处级职位的人员,要有1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市级机关主任科员以下的公务员,要在区、县(市)有3年以上乡镇(街道)工作经历的公务员中选调。同时,8个城区也分别推出了1个领导职位,定向从社区(村)的书记、主任中选拔。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遵循干部成长规律,树立面向基层选拔干部的导向,让那些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基层和生产一线干部,能有机会参与公平竞争;让那些经过基层锻炼、熟悉基层情况、业绩明显、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能有机会脱颖而出,使我市的干部队伍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

  开展公选工作,是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进入新世纪以来,市委牢固确立“人力资源是杭州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杭州最大优势”的理念,大力推进人才强市、环境立市战略,以一流环境吸引一流人才,以一流人才创造一流业绩。我们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坚持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适当待遇留人,不断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人才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在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的“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上,杭州连续5年名列第一,其中高级人才指标位居全国第三;在中国社科院公布的“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上,杭州的人才竞争力指标连续多年名列全国第七。开展公选工作,特别是面向全国选拔领导干部,就是要打破地域、行业、部门界限,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进一步做大选人用人平台,实现各类人才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择优录用;就是要营造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激励全市广大干部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争先创优;就是要展示杭州海纳百川的胸怀、大气开放的精神,集天下英才为我所用,选一流人才、建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不断深化人才强市、环境立市战略。

标签:编辑:王思一

南湖新闻

更多

焦点图

镇街部门

更多

嘉兴市南湖区新闻信息中心

浙江南湖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的权利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批准文号: 浙新办[2008]16号 浙ICP备09040541号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