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嘉兴南湖合唱节简介
为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文化品味,通过合唱艺术形式歌颂祖国繁荣昌盛、歌颂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进一步推动合唱事业的发展,树立秀城区合唱品牌, 2004年8月28日,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嘉兴南湖合唱节”。
此届合唱节共有46支合唱团分老年组、成年组和少儿组三个组别参加了角逐,整个合唱节活动充分展现了秀城区合唱艺术风采,真正做到以歌办节,以节兴文,打响“歌城”品牌。进而推动秀城区经济的发展。合唱节期间还邀请全国有知名度的外省籍合唱团来参赛,相互交流,互相促进。
![]() |
![]() |
![]() |
![]() |
唱响时代的主旋律
——秀城区打造“歌城”金名片的做法与成效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居民在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精神上的需求也逐渐增强,城市居民文化生活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合唱作为一门集体文化艺术,不仅高雅,而且大众化。近年来,秀城区的合唱事业得到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它源于深厚的文化底蕴、较好的群众文化基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周边大城市的文化影响,如今“合唱”已成为秀城的文化一大特色。现将秀城区打造“歌城”金名片的做法与成效综述如下:
一、确立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合唱
秀城区是嘉兴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2000年7月按实运作以后,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弘扬先进文化,如何寻找和确立自己的文化品牌,区委、区府和文化行政部门展开了研讨、论证,最后决定通过举办“合唱节”,让秀城区成为“歌城”,打出自己的城市文化品牌。
一是历史的的源流。春秋时期吴地兴盛“吴歌”,民众常以歌诉情、以歌名志,随着当时经济的发展,太湖流域的“吴歌”经钱塘江南 岸向钱塘江北岸流传,在今会稽山麓逐步形成“越歌”,可以说这就是浙江民歌的起源。我们秀城区在春秋战国时地处吴国和越国的交界,因而深受“吴歌越语”影响,民间劳动时一直传唱着各类小调,象秀城区北部靠嘉善一带,农民劳动时爱唱“田歌”,南部靠海盐一带唱的又是“海塘号子”,歌声中带有原始的和声。
二是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嘉兴群众合唱团的形成有着很久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嘉兴县文化馆(秀城区文化馆的前身)就组建了浙北地区最早的一支群众合唱团——嘉兴业余合唱团,直至文化大革命开始才被解散。20世纪90年代初,秀城区文化馆组建了嘉兴市第一支群众合唱团——秀城区老年合唱团,也就是秀城合唱团的前身。目前,秀城区已有大大小小60多支业余合唱团体,拥有较多的音乐人才,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基础,而合唱也需要群众的积极参与,才能生根发芽,像秀城合唱团,虽然是一支群众合唱团,团员没有接受过正统的美声训练,但在国家级比赛中多次获奖,秀城合唱团并于2001年赴法国参加了纳韦尔国际合唱节。
三是歌声是人类最美的语言。人类的情感是很丰富的,为了相互沟通,于是极富想象力地创造了人类共同的语言——歌声。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了歌声,人们的心就会彼此永远相通。
四是合唱本身所倡导的团队精神。合唱分4个声部,4个声部的音色是靠声音变化,是否有一个更好的表现力,是否有统一的音标,并且独领唱和合唱之间要保持声区的统一,这都需要默契、协调、团结合作,才能把合唱唱好。而我们城市发展就需要这种团结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
二、全力打造自己的城市品牌——歌城
以“合唱”形式作为秀城区“歌城”品牌的目标确立后,区委、区政府、区级机关各部门通力合作,全力打造,使“歌城”这一品牌成为我区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金名片。
一是成立协会,规范发展。2004年7月17日成立了秀城区合唱协会,制定了合唱协会章程,选举了会长、副会长和理事,并聘请了中国合唱协会名誉理事长、中国著名合唱指挥大师严良堃先生、浙江省合唱协会会长、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谭丽娟女士等为顾问,目前协会已发展会员128人。
二是组建团队,规模发展。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下,通过层层宣传和发动,全区逐步自发成立了61支群众合唱团队,吸引了近3000名歌唱爱好者参加,这此业余团体活跃在嘉兴市区的广场、公园、校园和社区里,成为嘉兴人精神生活的新景观。现在的秀城区,大到上千人的歌会,小到几十人的街道社区歌咏活动此起彼伏,层出不穷,标志着合唱已深入人心,展示出新时代秀城人民的精神风貌。
三是苦练内功,扎实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整体歌唱的水平,秀城区积极鼓励、组织合唱队员们参加各类合唱辅导班、讲座、培训班等,促使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同时,利用业余时间经常性地参加排演,使这些合唱团员们能真正代表秀城人民唱出高水平。
四是加强交流推动发展。我们除了组织本区的各类合唱比赛、表演外,还鼓励各合唱团对外交流,像秀城合唱团和栅堰社区老年俱乐部合唱团先后多次在全国性的群众歌咏比赛中获奖。2001年,秀城合唱团赴法国参加纳韦尔国际合唱节,使合唱团走上了国际化、正规化合唱的道路。
五是以歌办节品牌发展。依托“嘉兴江南文化节”、“中国第七届艺术节”等重大节庆活动,打出秀城“歌城”金名片。在继2003年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嘉兴南湖合唱节”后,今年8月28日将举办第二届“中国·嘉兴南湖合唱节”,这次比赛共有百支歌队参加,届时将展现我区合唱艺术风采,真正做到以歌办节,以节兴文,打响“歌城”品牌。进而推动本区经济的发展。
三、以“歌城”品牌为契机,初现城市发展效应。
作为一座正在崛起的长三角经济新城,杭嘉湖平原的明珠,秀城区开始打响了“歌城”品牌,具备了“营销城市”的主客观条件和可能,我们把历史文化资源、自然人文资源、基础设施资源凝聚成一个整体,通过举办高层次的合唱节,全方位地对外展示秀城区的活力和广大的发展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优化了互相之间的关系。合唱最具有的特点是:“高雅、艺术、团结、向上”。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各种利益关系不断调整,人类思想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关键时刻,人的健康、高雅、团结、科学、向上等基本要素,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歌城”的打造,不仅是成为我区城市交流的名片,更重要是通过合唱活动的开展,提高市民的基本素质,增强了对合唱艺术的鉴赏力,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优化了部门与部门、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开阔眼界,更新观念,有利于我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提升了合唱的艺术水平。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作为参与面广、基础性牢的合唱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支持。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文化行政部门的努力指导下,秀城合唱队伍已由原来的几支发展到现在的百支,合唱的艺术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不仅组织了区内数十支合唱团(队)的比赛,而且还邀请全国有知名度的外省籍合唱团来我区参赛,相互交流,互相促进。特别是2004年8月,我区组织了辖区内的46支合唱团,开展了 2004中国·嘉兴南湖合唱节暨南湖放歌合唱比赛,活跃了群众文化,提高了老百姓艺术鉴赏水平,扶正了人们兴趣、爱好等文化生活的导向,营造了团结、向上、努力、拼博建设好秀城的良好氛围。
三是突现了“歌城”的品牌效益。充分利用举办全国性的“合唱节”的契机,扩大秀城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大目标市场的开发力度,通过政府引导、民众参与、推销了我们的城市。事实上,近两年来通过举办“合唱节”、“经营旅游城市”、“江南历史文化名城”一系列活动,大力营造生态型的美环境、亲商型的软环境、基础设施全的硬环境,使城市发展的整体竞争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呈现出蓬勃的生机。
从总体上看,秀城区打造“歌城” 金名片有一定的基础,但作为一种高雅的文化事业与居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文化设施建设上,合唱人员队伍素质上,活动经费难的保证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使我区的合唱艺术能健康、持续发展,真正使“歌城”名响国内外,为当地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注:秀城区现更名为南湖区)
南湖新闻
镇街部门
嘉兴市南湖区新闻信息中心
浙江南湖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的权利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批准文号: 浙新办[2008]16号 浙ICP备09040541号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