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位于江西南部,是革命老区,也是欠发达地区。全市845万人口中,农村人口占80%以上。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53元,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对于这样一个以农业为主、农村人口占多数的欠发达地区来说,为什么在一年前就率先在全国提出进行新农村建设?通过调研我们感到,这是赣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客观要求。
首先,这是新形势下创新农村工作思路和工作机制的客观要求。为贯彻中央“重中之重”的工作部署,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方略,赣州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和农工部等有关部门先后在农村开展基层组织建设、“文明村镇”创建和农业产业化建设等活动,但都是单兵突进,各唱各的戏、各吹各的号,力量分散,见效较慢。为增强农村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赣州市委、市政府认为有必要搭建一个综合性的农村工作平台,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形成合力。
其次,这是加快推进老区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赣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农村大部分地方面貌依旧,村镇建设零乱无序,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农民素质参差不齐,致富能力较弱,陈规陋习比较严重;农业产业化、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只有加快农村建设步伐,才能为老区全面小康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再次,这是顺应民意、争取民心的客观要求。随着农民收入和积累的增加,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渗透到广大农村,农民有了求知、求美、求健康的新需求。同时,政府也在寻找农业税取消后农村工作新的着力点,探索转变职能、为农服务的新路子。政府和农民想到了一起,新农村建设应运而生。
一年来赣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新农村建设“五新一好”六个方面都很重要,赣州经济又不富裕,选好切入点和突破口至关重要。赣州市认为,新农村建设抓的第一件事必须是群众十分关心、要求十分急迫、受益十分直接,而且能够短期见效,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广大农民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他们在调研中发现,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十分严重:垃圾乱堆,淤泥不清,蚊蝇遍地,饮水不卫生,厕所乱搭乱建。村容村貌几十年没变化,村庄内外道路不通,既不利出行又影响村貌;村庄建设没有规划,致使“有新房、无新貌”。有鉴于此,赣州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定在了村庄整治和规划上。一年来主要抓四件事:一是全面开展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对所有村庄普遍进行环境卫生整治。二是选择示范村开展改水、改厕、改路。改水,主要是通过多种方式普及自来水,解决安全用水和方便用水问题。改厕,重点是推广“三格式”水冲式无害化厕所,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建立沼气式厕所。改路,主要是硬化村庄内外道路,便利农民出行。三是有重点地推进村庄整治和改造。在“三清”、“三改”基础上,开展清理“空心房”(一户多宅的闲置房)、废弃旧房、猪牛栏和厕所,推进人畜分居,搞好房屋整修,整治改造村庄环境。在少数具备条件的村庄,实行整体拆旧建新,或者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社区型农民新村。四是全面启动村镇规划编制。落实编制经费,加强规划力量,设计编印了130套农民新型住宅推介图,免费发放到全市各个行政村,供农民建房时选用。
(二)将发动群众、调动群众积极性置于首位。如何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事关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在推进“三清”的初期,由于对农民发动不够,有的地方出现了清扫垃圾时“干部干,农民看”的现象。市委市政府及时总结教训,要求将发动群众放在首位,真正变“要他干”为“他要干”。一方面,利用媒体和其他多种形式进行大规模宣传发动;另一方面,选择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庄进行示范,并组织各级干部、群众代表到成功的示范点参观,通过现场感受示范点的前后变化来发动群众。最为重要的是,在各个自然村建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探索出了一条发动和组织农民的新路子。理事会由户主大会民主选举产生,主要由村组干部、致富能人、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等5-15人组成。理事会成员德高望重,在群众中有较强的影响力,因而能够发挥政府与农民的联系桥梁作用,解决那些政府难以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目前,不少地方做到了建设资金由理事会筹集管理、建设合同由理事会签订、工程进度由理事会督促、建设质量由理事会监管。
(三)政府给予一定的实物补助和引导支持。如何有效发挥政府支持资金的作用,是欠发达地区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赣州经过实践和探索,形成了“统一扶持标准,优选扶持对象,补助以物代资,调动农户投入”的政府支持原则,并以县为单位公布新农村建设扶持资金的使用办法。
从扶助力度和方式看,政府投入主要起引导作用,且以实物投入为主。以兴国县示范村改水、改厕、改路为例,无塔式集中供水由县水利局扶助供水设备一套(价值4000元),无塔式单户改水扶助水泵l台(价值200元),进户管道由农户自筹解决;新建或改建“三格式”无害化厕所的,每户补助200元(其中100元设备、100元工匠工资);村庄内主干道硬化按照每公里200吨水泥的标准由县交通局补助,农户进户道硬化按照每2-3平方米1包水泥的标准由挂点帮扶单位给予补助,路基改造及沙石料由受益农户自行解决。算总账,政府对“三改”的实物补助约占全部投入的30%。从扶持对象的确定看,实行自主申报、动态管理。凡是申请列入示范点的,群众自筹资金必须达到规定比例。在此基础上,兴国县还确定了“两个不搞”(即群众申报率未达到80%的不搞、群众筹资达不到应出资60%以上的不搞)和“五个优先”(大点优先、难点优先、申报率高的优先、“三清”动作快的优先、群众自筹资金多的优先)的原则。与此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对那些申报时热情高但建设时积极性差的示范点进行调整,以激发农户的参与热情。
(四)以新农村建设为平台整合各项支农资金。赣州的新农村建设,涵盖面很宽,基本上包括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各个方面,因而可以为政府的各种支持资金提供平台。但是,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重点并不总是和各项资金的支持重点相一致。赣州的做法有二:一是将新农村建设项目打包,向上争取资金,从而捆绑以工代赈、农业和果业、水利、能源专项资金用于“三清三改”和村镇建设。一年间江西省有关部门共投入各类资金6060万元用于支持赣州市的示范点建设。二是以新农村建设项目为载体,通过政府扶持机制的创新,形成了各级政府投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包扶单位助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的投入机制,实现了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 赣州市新农村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加快了村镇规划和建设,村容村貌有新的变化。截止到今年7月,全市累计有95%的乡镇编制了总体规划,56%的乡镇编制了详细规划,25%的行政村和13%的自然村庄编制了村庄规划。“三清三改”工作正逐步推进,不少村庄实现了道路硬化、环境美化,脏乱差状况有了明显改观,预计年底可完成10%、约4000余个村庄的整体整治改造。
二是其他各项建设开始起步。理顺了新产业的建设思路;抓了一批示范性合作经济组织;启动了“农民知识化工程”,抓了农民培训基地、培训师资和培训教材建设;以创建文明村镇、创评文明信用户等活动为载体,抓精神文明和风貌建设;实施“乡村干部素质培训工程”和“乡镇干部能力建设工程”,加强乡村班子建设。
三是村风民风有了新的转变。据龙南县群众反映,开展新农村建设后,农村出现了“三多三少”现象:参加赌博的少了,娱乐健身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读书看报的多了;无所事事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
四是干群关系得到了一定改善。新农村建设为基层干部服务农民找到了切入点,也为塑造干部新形象找到了结合点。基层干部主动与群众商量制定规划和研究对策,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群众称赞说:“中央苏区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客观地讲,与发达地区相比,赣州新农村建设特别是村镇建设的起点和标准并不算高。但这是从欠发达地区实际出发作出的正确选择。这项工作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重点和难点在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彻底改变赣州农村落后面貌的任务仍十分艰巨,需要作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南湖新闻
镇街部门
嘉兴市南湖区新闻信息中心
浙江南湖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的权利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批准文号: 浙新办[2008]16号 浙ICP备09040541号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