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上海历史上的第一次,上海市委把全会的主题,聚焦为新郊区新农村建设;这也是上海发展中的第一次,上海市委以决议的形式,提出了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的建设目标、推进政策和工作措施……
“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应该也必须有现代化的新农村;上海有现代化的二、三产业,应该也必须有现代化的第一产业;上海有富裕的城市人口,应该也必须有富裕的农村人口;上海有繁荣繁华的城市环境,应该也必须有适宜人居的农村环境。”当上海建设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浓缩为具体的30个字:规划布局合理、经济实力增强、人居环境良好、人文素质提高、民主法制加强,几乎所有参加市委八届九次全会的同志都开始了更深一个层次的思考:如何让郊区的农民,真正在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率先”和“走在全国前列”的过程中,感受到城乡的统筹发展,体会到这是一个惠及农村群众的民心工程?
品牌化建设中让农村富裕起来
一个生动的例子,在上海市委全会的分组讨论中不断被大家引用:农工商集团海丰农场生产经营的“海丰大米”,从1996年开始供应上海市场,第一年销量只有200吨,第二年就达到2000吨,去年更是以5万吨的数字,令人信服地在上海粮油市场上实现了18.9%的占有率,跃居全市第一。
有了自主品牌,农产品就不愁没有出路。而上海的农业和农村经济要取得新突破,就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走规模化、品牌化、科技型、服务型的发展之路。
但是要实现品牌化经营、取得规模化效益,同样要经过科学调研和论证。金山区委书记李毓毅说,为了激发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活力,该区专门邀请中央党校知名农业专家对现代农业园区“号脉诊断开良方”,还邀请联合国农业署专家编制了一个具有前瞻性的规划,并前后讨论修改了24次。在此基础上成立的廊下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出现了智能控制工厂化特种水产、温室育苗工厂等一批科技型、集约型、规模型的项目,以色列技术的水蜜桃项目和出口日本的菊花生产基地亩产值都达到了6万元以上;新成立的金廊公司运用加盟模式,已签约土地1000亩,“网上种田”正在积极推进,农用飞机跑道、机库建设已完成并试飞成功。园区既引来了10多位具有教授职称的高层次农业人才,还使农民不但从流转的土地上得到了收益,而且作为基地项目的产业工人,增加了一块工资性收入。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经委主任徐建国说,农业现代化、产品品牌化等思路,丰富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思想,使工业和农业都有了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大家提出,上海目前虽然已经有了光明牛奶、爱森猪肉、马陆葡萄等40多个农产品品牌,但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各行各业都要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加快培育一批影响大、效益好、辐射带动力强的名牌农产品。
建设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还必须积极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讨论中,一个现象引起了与会者的思考:在上海郊区某镇的5000亩田地中,本地只有7家农户种着200亩地,其它的4800亩都出租给了外来人员。大家说,新郊区新农村建设要走规模化、品牌化、科技型道路,必须加快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市经济工作党委书记潘志纯、市科教工作党委副书记李铭俊等提出,专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人才,要积极送政策、送信息、送科技,加快培养一批掌握实用技术的能手。要在郊区农村推进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整合,建立产业、劳动、教育“三位一体”联动机制,实施“订单式”培训,全面提高农民就业能力。
资源转移中让农户得到便利
热点聚焦,大家清晰地看到了建设新郊区新农村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透过“三个不平衡”,折射出郊区社会事业方面的差距所带来的郊区群众上学难、看病难、出行难:2005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生均经费,市中心的一些区是1.6万元、1.47万元,可地处远郊的崇明、奉贤只有0.58万元、0.65万元。而在全市的5万多个自然村落中,还有30%的道路仍然是砂石路,50%的行政村没有公交过境……
推进新郊区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重视为郊区和农民办实事,积极将教育、卫生资源导入和辐射到郊区农村,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支农惠农。市委委员、市委副秘书长姜樑提出,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重点解决好三个问题:农村的基础教育体系建设要重点解决软件问题,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乡镇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要重点解决医疗卫生设施的结构布局,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要向农民提供满足基本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提高服务的参与率与受益面。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周剑萍则认为,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在郊区多办高质量、高水准的学校和医院,是当前新郊区新农村建设中需要重点支持的两个方面。
深入的思考中,仁济医院接受委托改造崇明中心医院,建立仁济医院崇明分院的成功经验,引起了大家的普遍关注。托管后,仁济医院崇明分院的业务收入同比上升53%,医疗纠纷同比下降66%,2005年医疗事故为“0”,农民不进市区就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农村公共资源相对不足的难题寻找到了破解的方法。与会者纷纷提出,《决议》提出的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的方针,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目前,郊区农村最紧缺的资源是社会事业方面的优质资源,而中心城区这方面的一些资源却高度集聚,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将城市优质公共资源导入和辐射郊区农村的机制,加大城市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力度。市教委主任沈晓明说,针对当前本市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合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分布不均衡等现状,市教委计划通过品牌学校与郊区农村学校的“双结对”、支持品牌学校到郊区农村地区办分校、鼓励高校到郊区农村办附属中学、整建制搬迁中心城区品牌学校、实施幼儿园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等措施,宏观调控优质教育资源,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而卢湾区委书记何卫国在发言中,已经透露了“优质资源共享”的具体计划:该区正着手与闵行区合作,筹建浦江镇世博家园的卢湾世博初级中学,选派15位卢湾的名校长和高级教师、管理人员前去参加教学。
文化传承中显现新郊区魅力
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既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把具有方向性、战略性和操作性的重大问题想深想透。在讨论过程中,与会者不约而同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建设新郊区新农村的过程中,如何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改造与新建的关系,对农村传统文化、风土人情、风貌建筑等历史、文化沉淀进行保护和传承?
上海在推进新郊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该不该明确一个指标,规定中心村建设中体现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要达到50%?面对这个新的课题,与会者纷纷提出,在建设新郊区新农村的过程中,要切实防止盲目的大拆大建,要以自然生态为基调,保持农村自然风貌;尤其是对那些规模较大或具有江南水乡特点、传统文化特色的自然村落,要把他们视为具有历史价值的完整生命体,加强保护,传承历史文脉。市委委员、徐汇区委书记茅明贵说,在推进郊区建设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具有上海历史特点、江南水乡特色的郊区古镇和民俗文化的保留保护。市规划局局长毛佳樑提出,要加大对郊区历史文化名镇和32片历史风貌区的保护力度,延续历史文脉,体现文化底蕴,对相对集中的江南民居和自然村要更加注重保留改造,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突出地域特色,保持农村风貌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新郊区新农村建设,既是一个在农村地区引入现代文明的过程,也是一个对民族传统文化保留和传承的过程,两者完全可以相得益彰、相映生辉。许多同志谈到,上海郊区许多镇村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金山农民画以及顾绣、田山歌、沪剧、锣鼓书、滚灯、浦东说书、三林舞龙等,不仅深受当地群众喜爱,也能够让游客强烈感受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地方风情;许多上海的镇村已在这方面做出了成绩,涌现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文化氛围的镇村。市文广影视局党委书记、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郊区农村的文化建设,既要建立健全郊区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扶持文化活动中心,积极培养农村文化人才,使文化设施的布局和文化资源的使用更趋合理;也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特别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非物质文化对上海传统文化传承的积极推动作用,形成具有上海地域特点的特色文化。
南湖新闻
镇街部门
嘉兴市南湖区新闻信息中心
浙江南湖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的权利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批准文号: 浙新办[2008]16号 浙ICP备09040541号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