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五水共治 剿灭劣Ⅴ类水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南湖新闻网 >> 文明城市 >> 时评

该有动听的桥名路名

2008/06/27 来源:嘉兴日报 作者:

  ■本报评论记者 陈 健

  最近,南湖区余新镇王关德老人完成了一份“田野调查”。两年来,他调查了位于三环线内的387座桥,发现有48座同名桥,其中叫凌公塘的桥梁有4座,马塘泾桥、长中港桥、富名桥、穆湖桥分别有3座。昨天,王关德老人告诉记者:“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一些道路同名,许多新修的路和桥甚至没有命名。”

  以桥名路名为主的城市地名是一座城市历史文脉的记载和延续,印证着历史记忆。地名是城市空间的“无声向导”,被形象地称为本地人的“脸”、外地人的“眼”。2007年8月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会暨第二十四次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会议上,地名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适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可见地名的文化价值之大。

  当我们到一座城市,走过一座桥梁,路过一条街区,见名怀故,望文生义,细细回味,就能把握这座城市的历史脉动,进而领略鲜明的人文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这就是地名的魅力和光彩所在。比如,当我们路过位于王江泾镇的长虹桥,就会让人想起“虹影卧澄波,登高供远瞻。南浮越水白,北接吴山绿”的绝美诗句,就会让人体味千年运河浩浩荡荡的千古情怀。

  “路无名、桥同名”,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新建的道路和桥梁越来越多,地名规划没有跟上建设步伐,一时间出现了许多无名路无名桥;另一方面,许多地名桥名的命名过程缺乏群众参与,没有充分汲取民间智慧,对建筑特色和地域文化缺乏考虑,匆忙命名,导致许多建筑风格迥异、所处区域特征不同的桥梁同名。路名桥名标识不清,同名桥同名路过多,不仅给市民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更负面的影响是让人感觉这座城市的文化品位不高,缺乏内在的文化神韵。

  王关德老人建议:由市地名委员会统筹规划,就像前不久中山路上的4座桥梁命名过程一样,通过大众媒体,发动市民积极参与,挖掘城市历史,让每一座桥梁都拥有一个通俗易懂、蕴意深刻、饱含特色的名称,赋予桥名文化特性,尽量减少同名桥。此建议堪称有感而发。态度决定一切,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能否把桥名路名提高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战略高度,提高到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高度来对待。有了这个态度,一个个美妙动听的桥名路名指日可待。

标签:编辑:徐卉

南湖新闻

更多

焦点图

镇街部门

更多

嘉兴市南湖区新闻信息中心

浙江南湖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的权利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批准文号: 浙新办[2008]16号 浙ICP备09040541号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