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以来,南湖区安监局加大安全生产非事故行政查处力度,认真组织开展烟花爆竹专项执法行动、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安全生产检查等各项执法,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举报投诉,安全监管关口前移,努力守护安全生产“红线”。
相关数据:今年前11个月,区安监局共检查生产经营单位857家次,发出《现场检查记录》437份,下达《责令限期整改指令书》108份,《整改复查意见书》101份,发出《现场处理措施决定书》24份,查出事故隐患1673个,完成事故隐患整改数1659个。
没发生事故也要罚
该经营店内存放烟花爆竹235箱,超过了《烟花爆竹经营(零售)许可证》载明的限量;该单位未按照规定定期组织演练,没有相关台账材料;该单位未按照规定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该单位将危险化学品溶剂油储存在闲置的生产车间内,未将5吨左右危险化学品溶剂油储存在专用仓库内……上个月,南湖区安委办通报了18起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典型案例,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警示教育,有效防范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虽然还没有发生事故,但这些违法行为都是引起安全生产事故的重大隐患。接下来,区安监局将继续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力度,对法律意识淡薄、非法违法经营,安全管理混乱、隐患排查不力等违反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对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安全隐患拒不整改、心存侥幸、明知故犯的企业坚决予以处罚并曝光。
区安监局通过加大安全生产非事故行政处罚力度,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以罚促改,倒逼企业加强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消除了一大批安全隐患,有效保障了全区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今年初以来南湖区已查处非事故违法行为120起,同比增长155.3%。
今年初以来,南湖区认真抓好各行业领域事故隐患“回头看”,对省、市各级督查暗访发现的问题隐患及时建立整改责任清单,特别是市综合督查组《对南湖区安全生产大检查综合督查反馈意见》,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144处隐患及时按要求完成整改。
南湖区还实施风险预警预测,对各行业领域、企业各类风险因素中存在的可能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风险点进行评估确认,建立重点监管企业名册,健全“四账、四制、一库、一系统”,推动企业落实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
7月以来,全区相关职能部门和镇、街道、园区共检查企业(场所)9982家次,排查治理隐患14013处,完成整改13042处,责令限期整改1831家,依法取缔关闭578家。发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65份,立案查处各类违法案件17起。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89744起。
下一步,区安监局将进一步增强执法队伍力量,提高执法能力,加强与各部门的协作,加大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打击力度,继续加大举报投诉执法力度,强化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各类行政执法制度、规定,规范执法行为。
烟花爆竹“双禁”常态化
逢年过节燃放烟花爆竹,在增添节日喜庆气氛的同时,也伴随着大气污染、噪声影响、城市垃圾、火灾隐患等弊端。从今年1月1日起,嘉兴市区三环以内禁止燃放、销售烟花爆竹。作为嘉兴市的主城区,南湖区占到了划定禁止销售燃放烟花爆竹区域的70%,烟花爆竹销售、储存网点数量也最多。
在开展烟花爆竹“双禁”工作后,为了推进烟花爆竹“双禁”工作常态化,区安监局联合区公安分局及嘉兴市优安烟花爆竹有限公司、嘉兴市祥盛烟花爆竹有限公司、嘉兴市家乐烟花爆竹有限公司,对全区烟花爆竹零售经营店进行多次抽查。检查组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明查和暗访的形式,辖区内烟花爆竹经营店进行许可证、实名登记制度落实情况和进货、销售渠道是否合法等专项检查。针对现场检查出的问题,检查组对可以立即整改安全隐患进行了当场处置。
同时,区安监局在全区开展落实烟花爆竹“双禁”宣传工作,取得了广大居民、经营户等理解和支持,切实提高了烟花爆竹零售点和其他经营户的安全意识。
四类易燃液体销售实名登记
今年8月24日,南湖区安监局召开会议部署落实松香水、香蕉水、稀释剂和二甲苯销售实名登记工作,随后各镇、街道、园区安监中队全面开展实名登记管控工作。
为了落实重点管控物资销售实名登记工作,区安监局制定了松香水、香蕉水、稀释剂、二甲苯告知牌、承诺书及登记本,对辖区内落实实名登记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抽查。各镇、街道、园区全面开展了排查摸底工作,全区涉及松香水、香蕉水、稀释剂和二甲苯销售的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共66家。从检查情况来看,各经营单位都张贴了销售实名登记制度的通知和登记告知牌,但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个别经营户受条件限制,店内无联网电脑和智能手机,只能采取手工填写纸质登记台账;存在登记信息不规范的情况,比如购买数量未明确容量和单位。
对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安全生产进行检查,共立案查处21家,进一步规范了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安全管理,对预防事故的发生、保障企业安全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南湖新闻
镇街部门
嘉兴市南湖区新闻信息中心
浙江南湖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的权利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批准文号: 浙新办[2008]16号 浙ICP备09040541号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