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岁退休老教师,将毕生积蓄280余万元悉数捐出。最近,逸和源·嘉兴湘家荡颐养中心爱心助老基金收到了一份巨额赠与。这笔巨资中,包括近120万元的银行存款及房屋和其他财产权益,可以说,这位老人已倾其所有。
“总遗憾自己这一生没能为社会做大贡献,就希望这些钱能发挥一点用处吧。”老人叫刘英杰,是一名嘉兴一中退休生物老师。是什么促使刘老师作出如此决定?记者昨天走近这位老人,从她的人生故事中,找到了这笔巨额赠与的“爱心密码”。
清苦生活望“与他人方便”
耄耋之年的她满头银发,个子不高,脸上笑眯眯的,走路很慢,身体颤颤巍巍,双手也抖得很厉害,但是口齿非常清晰,偶尔停顿下疑惑着说:“我刚刚讲到哪儿了?”采访中,这位老人和很多人的外婆或奶奶一样,行动迟缓,有些健忘,非常慈爱。
谈及自己为何要将所有的积蓄都捐出去,刘老师很平静,她说自己没有子女,老伴也在两年前过世了,就剩她一个人,这些钱财用不着了。想到自己这一代人,大半生吃过很多苦,许多人晚年也过得很艰难,希望用这笔积蓄帮助他们生活得更幸福一些。
280万元,对于普通人家来说是一笔“巨款”了,这笔钱中除了房屋估价,其余部分是刘老师和丈夫一生的工资收入和退休金。
老人家捐赠时的慷慨与平时生活的节俭形成鲜明对照。
在刘老师的房间里,记者看到了这位老人对清苦生活的安之若素:衣物都是穿旧了的,生活用具也是用旧了的;在和记者聊天时,刘老师多次擦泪,用的手巾是一块普通的棉布,看上去要么来自旧衣服的里子,要么来自旧棉被的面料。
她频频忆起自己的丈夫汪老师。汪老师曾任教于嘉兴学院,2017年因病逝世。她说,对于自己捐出所有财物的决定,老伴九泉之下也应该能理解。
在刘老师的回忆里,汪老师很大男子主义,但又很为他人考虑。举个例子:家中储物橱位置比较高,为了存放东西,汪老师曾购买了一个高梯,结果爬了两级就说头晕,刘老师提议去换一个矮的梯子,汪老师没答应,他说,以后这个梯子还要送给人家用,换矮以后人家用起来不够高怎么办?
在汪老师生命的最后几年,两位老人经常谈及家中物品的去处,他们的想法一致:这些东西要留给别人,自己不方便没有关系,但一定要给别人带去方便。
郑重托付老党员惦念初心
6月28日,在律师见证下,刘老师和浙江逸和源养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赠与协议。
说到为什么要将遗产赠与浙江逸和源养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刘老师说:“我信任他们,经过多次沟通,我相信他们一定会遵从我的心愿。”
这份信任来自多年的体验。老人家对自己入住逸和源前后发生的事还记得很清楚。她告诉记者,过了70岁以后,就有了手抖的毛病,在家切菜做饭经常切到手指,没有能力居家养老。在考察了全市六七家养老机构后,选择了逸和源,认为这里具备自己想要的居住环境和养老服务。2012年10月她率先住了过来,恋家的老伴过了几个月也搬过来了。这些年,工作人员给了她很多的关怀,自己在生活上办不到的事情,工作人员都会帮忙办妥。
刘老师是位老党员,一直惦记着自己无法去学校或社区过组织生活,她经常问工作人员小吴:“我组织关系转过来了,有什么任务安排给我吗?”小吴每次都跟她说:“您现在就是要吃好、睡好,健康开心过好每一天!这是组织交给你的任务。”这样的回答,让刘老师倍感暖心,她说:“年轻人知道我也帮不上什么忙了,这么说是特意安慰我的。这么一来,我更要努力做点贡献了。”
记者还了解到,另有一位郭阿姨也于今年7月17日向逸和源捐赠了15.3万余元,用于“帮助困难人士,给90岁以上老人送温暖。”
浙江逸和源养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两位老人的爱心令人感佩,捐赠款项将全部注入逸和源爱心助老基金,用于爱老敬老、助老帮困,为长者多办实事,未来也将吸收本公司职工的爱心捐款和社会捐赠,爱心资金设立专用账户,进行专项管理,每年定期公布收支账目。
南湖新闻
镇街部门
嘉兴市南湖区新闻信息中心
浙江南湖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的权利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批准文号: 浙新办[2008]16号 浙ICP备09040541号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