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瑰宝。2015年,屠呦呦凭借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科学家,并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医药的魅力。
2016年12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这也是中国政府首次就中医药发展发表白皮书,中医药又一次被提到了新的高度。
作为嘉兴的主城区,南湖区老百姓素有看中医的传统。去年,南湖区更高分通过了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的评审考核。
中医是南湖区医疗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南湖区人大常委会年度监督计划,今年2月以来,在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敏的带领下,区人大教科文卫工委对南湖区基层中医药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望闻问切”南湖区基层中医药发展。
望诊中医诊疗渐热
这是一组来自南湖区卫计部门的数据,一个个数据也呈现了城乡居民对传统中医药的喜爱程度。
2017年,南湖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门诊达63.02万人次,同比增长23.13%。中药饮片处方数11.2万张,占处方总数的38.21%,同比增长63.03%。目前,全区80%的镇(街道)医疗机构设有中医特色科室。
这次调研,区人大教科文卫工委采取了座谈和实地走访等方式,听取了相关部门的工作汇报,并深入新丰、凤桥、东栅、新兴等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街道瓶山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市名老中医馆等民营医疗机构实地查看,并组织调研组赴杭州上城区、桐庐县和湖州长兴县考察学习。
据统计,南湖区下辖医疗卫生机构共计164家,区属中心医院、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1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52个,事业单位医疗机构31家,民营医疗机构69家。区属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现有卫生工作人员100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88人,注册医师321人,中医类别医师76人,注册护士311人,中药师15人。
从走访和统计数据看,这几年,南湖区城乡居民对中医药的需求呈逐步上升,发展中医药的氛围也越来越好。以“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为抓手,去年,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健全体制机制、加大保障力度、搭建服务网络,中医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中医药服务能力稳步提高,高分通过了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评审考核。
目前,区属的12家公办医疗机构都按照标准设置了中医科、中药房,其中10家单位已经建成中医馆、国医馆等中医综合服务区,各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开展6类以上、各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4类以上基本的中医药技术方法。
切脉基层医疗机构“很渴”
一边是病人迫切的需求,一边是招不到中医人才,大桥镇卫生院院长董卫中心里有点急,但一时也没有办法。
这两年,随着大桥镇与嘉兴科技城合署办公,大桥镇卫生院的服务对象骤增,尤其是企业科技人员和白领对颈椎、腰椎等“办公室病”的诊疗需求较大。但即便在南湖区属于规模较大的卫生院,因为招不到人才,大桥镇卫生院也无法开设中医推拿等中医科室。
大桥镇卫生院的尴尬,只是南湖区基层中医药现状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南湖区基层中医药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应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与成熟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模式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南湖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在基础设施方面,南湖区还没有区属中医医院,主要依靠各镇(街道)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开展服务工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十分有限。全区52个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其中只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的有8个,配备2名的有24个,而且还要兼顾社区众多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责任医生签约、中医药管理服务,医生往往分身乏术。“要实现‘形成功能健全、特色鲜明、群众认可度较高的基层中医药卫生服务网络,构建中医药20分钟健康圈’的目标任重道远。”
中医业内人士都知道,培养一名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医堪称种树,没有七八年无法成才。在南湖区,中医药人才“总数少、培养慢、留住难”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最大痛点。
去年,南湖区公办医疗卫生单位共有注册中医师58人,其中52个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注册中医师仅为7人。目前,全区仅大桥镇卫生院、南湖区中心医院西部、建设街道和解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家单位开展了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工作。“即使加以重点培养,要留住人才还是比较困难”,一名卫生院院长感叹,因为收入不高,财政补贴也有限,所以单位中医开展陷入了“人才匮乏—病患流失—收入降低”的恶性循环。
医保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够,一些中药配方颗粒剂无法报销;激励机制未能发挥应有作用,无法真正实现医务人员多劳多得;发展氛围还不浓厚,中医思维在基层医护人员队伍中还很薄弱……在中医药发展中,这些问题仍困扰着卫生院院长们。
开方加强剂量下“补药”
这是中医药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2017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实施。
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作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
“当前,我国的中医药发展迎来了最佳时机,南湖区应抓住机遇,发挥优势、补齐‘短板’。”通过详细的调研,南湖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的报告为南湖区中医药发展提出建议开出了“药方”。
药方:健全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体系
补好顶板:根据南湖区实际,建议政府创造条件、整合资源,可以考虑建立南湖区中医院,以强化中医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建设,逐步建立起以区中医院为龙头,12家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覆盖全区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体系。
搭建平台:在建设南湖区中医院的基础上,打造“南湖区国医馆”平台,组织开展区级名中医评选和宣传活动,逐步打响“国医馆”品牌。吸引一批市、区名老中医、优秀中青年中医骨干到“南湖区国医馆”坐诊服务。
做强底部:中医药在基层常见病多发病诊疗、预防保健、康复和慢性病管理等服务中具有明显优势。要进一步加强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服务规范化建设,,配齐配强卫生服务站的中医药医技力量。
药方:强化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引进:中医药人才培养周期长、成本高,难以速成,区政府及职能部门应尽快制定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以及人才引进长效机制,出台有关优惠措施,鼓励中医专业毕业的中青年医生投身于中医药事业,通过3--5年逐步解决现有中医药人员短缺问题。
加速培养:政府要切实做好中医药继承工作,牵头组织开展中医药师承教育,明确带教制度和考核办法。对目前已在基层医疗机构从事全科医学的人员积极开展“西学中”及中医适宜技术的培训,建议利用嘉兴学院医学院的属地优势,开设相关中医专业,大力培养中医人才。
有效制约:制定切实有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和留人制度,在加大培养力度的同时,建立人才信用机制、明确服务时限、细化制约条款,避免中医药人才的无序流动。
药方:完善基层中医药发展保障支撑
政策保障:建立中医药发展联席会议制度,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中医药服务项目报销比例、增加报销服务项目,降低基层卫生单位中医药报销起付线、引导居民在基层就医和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对中药配方颗粒剂的医保支付等基层普遍存在的问题,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和呼吁。
绩效改革:要组织开展对基层医疗单位绩效工资发放办法的调查研究,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适当参考周边县市做法,对不利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时进行修改,同时适当调整绩效工资分配方案。
强化宣传:切实抓好中医药法的宣传贯彻实施。广泛开展中医药科学知识的宣传、推广活动,建立面向社会、面向青少年的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机制,促进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普及中医药知识。
南湖新闻
镇街部门
嘉兴市南湖区新闻信息中心
浙江南湖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的权利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批准文号: 浙新办[2008]16号 浙ICP备09040541号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