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儿离不开水,实体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扶持。在南湖区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中,金融起到了重要作用,嘉兴科技城创新性采用的“一院一园一基金”的“科技+金融”等模式,已成为驱动南湖实体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助推实体经济弯道超车。
“基地+基金”的生态圈
现在,很多企业或高校都会安装智慧厂区、智慧校园系统,当你在厂区或校园内用手机无线上网的时候,这张无线网络的背后就有一家来自南湖区的网络运营公司。这家名为浙江新舍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目前已签约近千家工厂和180多所高校,覆盖人数超过150万。
这家来自上海的领军人才企业,在WiFi云平台等方面进行了全系列产品研发,在应用平台已开通娱乐、生活等众多类别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非常迅速。这与公司本身的实力有关,也得益于周边丰富的生态产业链,以及资金支持。新舍网络作为容亿产业生态圈中的一员,得到了来自容亿科技中心在科技和金融两方面的支持。2017年9月正式启用的容亿科技中心,设在嘉兴科技城内的中科院12号楼,致力于打造“基地+基金”创业生态圈,为科技创业企业提供更好的支持与服务。
“我们已经投了30多家企业,其中1家企业已经上市,还有4家在IPO排队。”浙江容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告诉记者,容亿投资的领域涉及军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容亿科技中心,引进了多家领军人才企业,这些企业打通了上下游,互动更多,项目质量更高,也更擅长“打群架”。
容亿科技中心是容亿投资与南湖区、嘉兴科技城合作的成果,2016年7月嘉兴科技城引进容亿投资共建了容江基金,打造了“基地+基金”的模式,围绕产业链引项目,由基金对项目进行“把关”。新舍网络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里有完善的产业链,从研发到生产,集中了大量科研院所、企业和人才,更有专业的产业服务,公司还在不断扩展新客户,发展新业务,寻找新的增长点。
实现“1+1+1>3”
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和金融的支撑。依托嘉兴科技城的各大科研院所,南湖区成为了全市的高层次人才高地,南湖基金小镇快速壮大,更为全区实体经济提供了充裕的血液。
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到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再到浙江未来技术研究院(嘉兴)、上海大学(浙江·嘉兴)新兴产业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嘉兴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中心、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浙大南湖求是驿站等,近年来嘉兴科技城引进了10多家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校,在全国率先开创省校(院地)合作模式,打造创新创业平台。
众多科研院所的集聚,为实体经济发展积蓄了充沛的能量。为了更好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2017年嘉兴科技城更提出了“一院一园一基金”的新模式,为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
这个新模式最先运用在柔性电子产业。2017年8月,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揭牌,该研究院要将柔性电子产业前沿技术成果转化为符合市场要求的产品。嘉兴科技城将创建浙江柔性电子技术产业园,集聚柔性电子产业的上下游企业,打造柔性电子产业集群。同时,嘉兴科技城将创立柔性电子技术产业基金,通过基金投资引入产业搬迁至产业园内,快速引导和培育柔性电子技术产业。
“我们希望通过这套‘组合拳’,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挥“1+1+1>3”的作用。”嘉兴科技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一院一园一基金”模式可以解决科研、产业化和投资之间脱节的问题,推动人才集聚、项目集聚、产业集聚。
科技创新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而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在投融资支撑上,嘉兴科技城设立了产业投资基金和天使基金,引导大项目的发展,培育初创期的成长型企业,并与南湖基金小镇“投融圈”积极对接。
南湖基金小镇作为资金高地,在为实体经济造血方面也不遗余力。截至2017年底,小镇通过“投融圈”这一线上平台,帮助52家公司完成了融资,融资金额51.82亿元。另据不完全统计,南湖基金小镇已累计帮助嘉兴市内50多家企业获得近100亿元投资,浙江省内100多家企业获得近200亿元投资。
南湖新闻
镇街部门
嘉兴市南湖区新闻信息中心
浙江南湖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的权利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批准文号: 浙新办[2008]16号 浙ICP备09040541号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