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一方平安,保一方稳定,平安建设虽没有经济建设、民生工程那么显山露水、耀眼夺目,但却是地方党委政府难能可贵、至关重要的成绩。
自2004年开展“平安南湖(秀城)”创建以来,南湖区全区上下矢志不渝,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赶,2007年首获“平安鼎”、2010年捧得“平安铜鼎”、2013年再夺“平安银鼎”,2016年实现“十二连冠”、力扛“平安金鼎”,2017年成功实现平安创建“十三连冠”,南湖区走出了一条具有南湖特色的平安建设之路,不但为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平稳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也为平安嘉兴建设提供了南湖素材、南湖实践和南湖经验。
当前,站在新的起点,面临新的形势,为平安南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南湖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挥“红船起航地”的优势,突破瓶颈,扛起“红船护旗手”的使命担当,为嘉兴打造中国最平安城市和全省平安浙江建设贡献积极力量,是摆在南湖面前新的重大课题。
平安南湖建设的经验启示
十四年来,南湖区从“大平安”“大稳定”的高度出发,坚持上下联动、条块协同、应创尽创、全面覆盖,整体推进平安南湖建设,实现了经济运行稳健、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南湖区成为公认的长三角地区最具安全感主城区之一。
坚持党建引领,传承红船精神。作为红船起航地,南湖区肩负着重大使命,南湖人始终坚持以传承红船精神为己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党建高地的基础上全力打造平安南湖新高地。用好南湖论坛、南湖红廉馆、南湖人文讲堂等平台载体,大力弘扬红船精神,不断提升“红船平安”“南湖平安”的政治站位。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为牵引,党员中心户、党员楼道长认真落实“片组户”民情联系机制,通过自愿认领和组织分配相结合,实现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全覆盖、有实效。深入开展基层走访调研活动,区四套班子领导带头示范,每人结对1名以上中心户,依托中心户收集共性诉求,解答相关政策,联村(社区)的区、镇(街道)干部常态化走访入户,与群众打成一片。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社会治理中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党组织引导、党员带头,引导广大群众参与群防群治,不断降低社会治理成本。
坚持党政领导,注重顶层设计。牢牢把握“党政主要领导是平安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坚持“平安报表”、“经济报表”两张报表一起抓。一是高度重视、全面部署,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平安建设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每年年初召开全区政法综治工作会议、平安建设领导小组(扩大)会议,每季度召开治安信访维稳形势分析会。每年初与各镇(街道)、部门分别签订责任书,进一步强化领导责任,促进工作落实。二是全员考核、责任落实,不断完善平安建设全员工作责任制和相关考核办法,层层分解、压实责任,使每位机关干部都成为推动平安建设的一份子。三是问题导向、督促整改,根据省、市、区每一次平安暗访通报的情况,区委分管领导及时召开区平安建设有关成员单位及相关镇(街道)分管领导参加的专题会议,举一反三,坚持问题导向,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发现的问题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整改时限,确保整改落实到位。
坚持以人为本,发动群众参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一是注重宣传,提升意识,依托“三屏两报”宣传平台,如在全区1000多个LED电子屏、市本级400多辆公交车上滚动播放平安创建、反邪教、防盗抢等宣传内容,在嘉兴电视台、《嘉兴日报》、《南湖晚报》等媒体开设专题宣传栏目等。二是注重引导,强化组织,深入推进“守门护院、联户群防”工作,打响“南湖红管家”品牌,着力营造社会协同共治的良好氛围。2016年以来,全区招募各类平安志愿者3万余人,参与志愿巡防人次达19.6万。三是做强网格,夯实基础,全区共划分网格605个,配备网格长605名,专职网格员605名,兼职网格员1081名,全面建成覆盖所有村(社区)、镇(街道)、区级相关部门联动的三级信息采集上报系统,近年来收集各类有效信息30543条。
坚持改革创新,丰富治理手段。以问题牵引破题,创新驱动发展。一是全面开展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建设,积极推行“一约两会三团”组织架构,目前全区村规民约(社区公约)修订率达100%,百姓议事会、乡贤参事会建成率达99%,百事服务团、法律服务团、道德评判团建成率达98%。不断深化法治建设,把法治理念向基层延伸,目前全区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法律顾问配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率均达100%。进一步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真善美,通过最美系列评选、道德模范等评选,挖掘群众身边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先进典型,促进形成了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二是大力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围绕“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目标,着力推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集约化、联网规范化、应用智能化。目前,全区范围已建成公安视频监控点位7000余个,其中高清占比达85%以上,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覆盖率、联网率均达100%,学校、旅馆和通宵浴室等重点场所“重点单位访客系统”和“人脸识别身份核查系统”实现全覆盖。三是建立健全维稳安保工作机制,围绕G20杭州峰会、党的十九大、历年全国“两会”、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等维稳安保工作,创新推行“三三”工作法、“四式”监管机制。细化梳理7大类90小项的工作底数、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三张清单,开展地毯式检查;强化区级督查,镇(街道)、部门督查,村(社区)、企业自查三级督查(检查)制度,实行挂牌式管理、销号式整改;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镇(街道)属地责任、部门主管责任三个责任,严格倒查式问责,实现维稳安保各项任务全程清单式、痕迹化管理,社会治理基层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平安南湖建设目前面临的风险挑战
平安南湖建设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就,社会和谐的整体水平已提高到新的层次,但在肯定成绩、树立信心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南湖区平安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区域地位不断提升,政治要求更高。近年来,我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越来越多的国际性会议、活动在国内不同城市举行。今年就有全国“两会”、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活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等重大活动,护航好这些活动是我们重大的政治任务。从南湖自身看,随着红船精神广泛传播,特别是去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南湖红船后,八方来客汇聚南湖,南湖的知名度、关注度持续提高,有着不同于一般地方的特殊政治地位和政治影响,平安建设的压力不断增大。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百姓期望更大。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其中就包含了对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新要求,如多数群众对个人就业、子女教育、居家环境的要求,已经不再满足于从无到有,而是要求从有到优。同时,对南湖“保平安”的要求越来越高。
社会矛盾不断突显,挑战压力更多。当前,我们既面临着的社会治安、矛盾纠纷化解、安全生产等传统挑战,也面临着暴恐威胁、通讯网络诈骗等新型犯罪、涉众型经济犯罪、网络攻击等新型风险。这些风险挑战碰头叠加,如何有效化解这些发展中的各类矛盾,是平安南湖创建工作面临的现实挑战。
平安南湖建设下一步工作思路
站在新起点、直面新要求,平安南湖建设的深化发展,要从发展理念、发展重点、发展手段三个方面不断提升,大胆尝试,大步向前。
发展理念要从“小平安”向“大平安”转变。现代意义的平安,早已不是家里不被盗、逛街不被抢等单一概念的平安,而是拓展到包括传统社会治安在内,涵盖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生产安全、民生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多层面广义的社会生态系统工程。要牢固树立“抓平安就是抓民生,抓平安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从细微之处着力夯实基础,开展“平安细胞”创建,以点带面,点面交织,条块结合,构建自下而上、从小到大,层层创建、逐级推动的平安建设管理体系,以小安促大安,实现区、镇(街道)、村(社区)联动,“平安细胞”全覆盖。要做好重点时段维稳安保工作,按照适度从严从紧要求,精心研究完善切实管用的工作方案、预案、措施,继续坚持加强每月暗访检查制度,特别是到最薄弱环节、最不放心的地方去开展实地检查,努力做到大事不出、小事少出、有事及时妥善处置。
发展重点要从“党政单打独斗”向“党政主导、社会参与”转移。当前,居民群众对幸福感和安全感的要求与日剧增,“党政单打独斗”已逐渐与新形势不相适应,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要完善公众参与平安建设机制,通过构筑“大宣传”格局提高公众知晓率,通过完善“大巡防”机制提高公众参与率,通过开展“大走访”活动提高公众满意率,充分汲取公众智慧,凝聚公众力量,不断激发平安建设工作的活力和动力。要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平安企业、平安家庭、平安宗教活动场所等系列创建活动,把平安南湖建设向各企事业单位内部延伸。要依托平安交通、平安金融、平安寄递物流、平安食品药品等创建活动,建立相关行业单位的平安竞争模式,建立健全行业的平安准入标准和退出机制,通过市场运作和政策保障,促使各企业主体自觉投入平安建设。
发展手段要从传统“人力聚合”向新型“人工智能”延伸。推进“机器换人”,以信息化提升平安建设水平。要加强基层治理“四平台”建设,进一步整合部门资源,完善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流程,规范办结时限,强化绩效考核,着力构建“集中办公、集成服务、集约管理”的一体化、信息化平台,实现“大数据共享、闭环式服务、一链式办公”,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要提升大数据运用能力水平,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立足平安建设工作实践,服务保障基层群众需求,将数据挖掘、人像比对、车牌识别、智能预警、无线射频、地理信息、热力图等技术融合起来,实现对各类风险的自动识别、敏锐感知、及时预警,推动由事后追溯向事前预警预防转变。
(本文作者为南湖区委政法委、平安办主任)
南湖新闻
镇街部门
嘉兴市南湖区新闻信息中心
浙江南湖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的权利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批准文号: 浙新办[2008]16号 浙ICP备09040541号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