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南湖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南湖新闻

“照”见南湖“靓变”

每亩产值20万!大棚种出“金蛋蛋”

2019/08/22 来源:嘉兴日报 作者:俞艳婷 通讯员 龚晓春 吴国华

  【“走进”镜头】在骄阳似火的中午11时,七星湘家荡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嘉兴奇珍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连栋大棚内,却是出人意料的凉爽。凉风徐徐,竟比室外温度更低些。25至30摄氏度,正是基地4个大棚一年四季永恒的温度。

  6亩一个大棚,堪称大棚中的“巨无霸”,头顶两层遮阳网控制大棚内的光线,一台台风扇、喷水装置实时调节大棚内的湿度和温度,杀虫灯、悬在半空中的粘板“站岗放哨”进行物理除虫,3年一个种植周期的铁皮石斛就在这样讲究的“高级房”长大。

  嘉兴奇珍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孟凡华像照顾孩子一样种植着铁皮石斛,“喝”的是过滤、杀菌后的雨水,“吃”的是科学配比的有机肥。作为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的药用植物合作研究基地,“奇珍禾”的品种、种植、管控全部采用浙大体系,走出了一条高品质之路。

  目前该基地的铁皮石斛品质已经达到业内高标准,多糖含量高达45%以上,远超中国药典标准(多糖含量标准为25%),去年还拿下铁皮石斛欧盟有机认证证书,成为全国第三家通过欧盟有机认证的企业,25亩大棚种出的铁皮石斛每年产值达500万元。

  今年53岁的孟凡华从工业转行农业生产已有6年。他说,毛主席曾高瞻远瞩地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几年虽然辛苦,事实证明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机械化,以前田里干活就靠人工,现在有现代化的农业设施,他种的铁皮石斛一个大棚只需一个工人管理。

  像工厂管理一样经营现代农业,作为南湖农业经济开发区的核心区域,湘家荡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已集聚42家农业企业。这个2001年经6部委批准的全国首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一直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嘉兴喜悦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获得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成为“新农人”的摇篮;蓝沃农业利用湘家荡的风光环境优势,把蓝莓等水果生产与休闲采摘有机结合,既卖农产品又卖风光,农文旅产业如火如荼;浙江新理想农业通过大棚控温控湿,突破技术瓶颈,成功在本地种植柑橘……大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现代农业增强了活力。

  2018年底,南湖区已有农业龙头企业7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63家,家庭农场211家。这些农业经营主体中有80后、90后的大学生,有科技人员,有农二代等,新型职业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要素。

  “不管是生产方式、生产工具,还是产业结构、种植模式,农业生产变化翻天覆地。”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熊彩珍已在农业领域工作34年了,对此,她感受颇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当时南湖区还叫秀城区,嘉兴农业主要以粮桑为主,最多的那年蚕饲养量有9万多张,现在蚕桑已基本退出南湖区农业舞台。”熊彩珍当时就是负责蚕桑的农技人员,蚕桑产业对环境要求高,每年亩产值3000元左右,且几十年如一日,正是对高效益的追求和生存环境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使蚕桑淡出了南湖区的农业产业。

  2005年,秀城区正式改名南湖区,当时蚕桑年饲养量仍有5万多张,生猪年出栏142.04万头。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发展,蚕桑、生猪退出南湖区农业主导产业的同时,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面积快速增加,食用菌、花卉苗木、休闲观光农业等农业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季节、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减小,人们一年四季能吃到各种本地果蔬,就连藏红花、覆盆子、火龙果、蓝莓等也均实现“南湖出品”。

  2018年,南湖区“万元千斤”种植模式已达3.69万亩,水果种植面积达3.3万亩。南湖农业经济开发区挂牌成立,乡村振兴有了更广阔的平台。凤桥镇联丰村、永红村,新丰镇竹林村等一批美丽乡村示范点、精品线的亮相,在开启“村游时代”的同时,也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20.02亿元。

  【新闻旁白】 从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030元,到2018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3.3万元……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变,南湖区农民更通过生态农业、高效农业、都市农业等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乡村振兴为主线,南湖区精心打造的精品精致农业样板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应用先行区、休闲观光农业特色区犹如一幅生动的农业画卷,在南湖大地展露芳华。

标签:编辑:徐卉

南湖新闻

更多

焦点图

镇街部门

更多

嘉兴市南湖区新闻信息中心

浙江南湖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的权利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批准文号: 浙新办[2008]16号 浙ICP备09040541号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