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现在:7月,益家青年为傈河底小学筹款的义跑在线开启,“让爱传出去”项目成员赶赴湖北、江西,为当地山区困难孩子带去支教、互动游戏、家访等活动。这个七月,这家公益组织的计划里还有“让爱传出去”项目湖南行、云南行,巡回敬老院项目、爱心义卖项目……
一个“未来”:今年高考,曾经受到益家公益帮助的女孩俞沛如考上了大学。同样生于江西高安,因为贫穷被迫辍学的大山里的女孩熊菊月,如今从事起了外贸工作。而曾经受助的徐斯卿高中毕业后成了老板,也参加益家公益开始了“反哺”……
一家“很认真”的公益组织
几天前,位于南湖区的益家公益举行了一场公益月会,20多名组织人共聚一堂,总结了一个月来各个项目的运转情况,对接下去一个月的活动计划进行了交流。
在益家公益,每月有月会,每年有年会,每个项目都有负责人并要开月会,志愿者都要经过培训,每个项目的运行也有一整套规程,有具体的活动方案、日程安排,有项目召集人,有收支账目,完全不逊于一个企业的项目推进。
益家青年营项目,内容是到贫困山区看望益家公益助建学校的贫困孩子们,带去嘉兴热心学子自己策划的公益活动。在这项活动举行前,工作人员会举行推介会,启程前有体验营,营员们要设计自己的微公益和支教方案,还会面向家长召开行前说明会,由营员说明自己策划的公益项目内容。活动中,每天营员们都会用照片、文字记载自己的“活动轨迹”,工作人员还会对营员进行采访,了解他们一天的收获,全部活动结束后,每个营员都要进行总结。
“我们是很认真地在做公益,”刘瑾是益家公益理事长,也是这家公益组织的发起人之一,他认为公益不能“随便做”,有组织、有纪律、有规划的公益才有生命力和执行力,让参与者都能有收获才能让公益组织更有凝聚力和向心力。
刘瑾曾是一名企业高管,有着丰富的企业运营经验,在最初的项目“约上朋友助学去”开始之初,刘瑾等核心成员用了整整三个月做规范,建立起完整的组织构架和运作体系,整个组织中有活动组、人文组、档案组、财务组、后续维护组、感召组等不同“岗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
财务不清、资助对象情况不明,这是很多公益项目最后遭人诟病、甚至难以为继的重要因素。但益家公益用企业化管理,并在《慈善法》实施后,立刻注册登记成为“有身份”的正式公益机构,今年又成立了公益基金会。步步踏实的操作,让这家公益机构茁壮成长,逐渐生发出一套外柔内刚的成熟运营机制。
至今这个公益组织已经用相对较少的资金,通过为当地政府出谋划策、长期监控学校运营的方式,“撬动”助建了江西、湖南、湖北、青海等地的20所学校。而在资助每所学校之前,益家公益都会进行现场考察,助建的学校必须符合地处贫困地区、校舍为D级危房、当地能保证十五年以上不拆或挪作他用、学校要设独立账户并保证专款专用等一系列条件。每个项目组织人都经过考察,所有资助款项都有明确的受援人,也长期保持联系,每年年会益家公益都会对资金走向进行汇报。
充满“仪式感”的细节在益家公益处处可见,把公益组织当成企业来认真运营,让益家公益从2011年的3个发起人,一路走到如今2000多名参与者。
一场“可循环”的爱之旅程
因为益家公益的“星星点灯”项目,徐斯卿得以完成了职高学业,并在成为某品牌牛奶地区代理。在这次的益家公益江西行中,徐斯卿为孩子们捐助了牛奶,并每月坚持公益捐款。
这样的故事,在益家公益并不少见,一些曾受资助的孩子在报考大学时还会专门选择浙江的学校。熊菊月原本是江西高安的一名留守儿童,志愿者顾林与她结对,经常和她联系并给予资助。两年前,她高中毕业无法继续学业,嘉兴企业家沈燕把她接到了嘉兴,让她学习服装制版,凭借这样的专业基本功,她找到了一份外贸工作,还参加了今年的广交会。业余时间,熊菊月也经常参加公益活动,帮助其他人。
一个个爱的循环因为这家公益组织熠熠闪光。
给这些因为家境贫寒的孩子一个新的梦想和机会,让这些生命绽放出原本难以想象的光彩,是公益事业引人入胜的“魔法”,却并不是这种“魔法”唯一的打开方式。
除了“让爱传递”、“星星点灯”等助学项目外,益家公益还有针对敬老院老人的“巡回敬老院”、为志愿者家中老人设计“陪着”、给临终者提供关怀、让15岁以上孩子自己进行公益策划和活动执行的“青年营”,让低年龄孩子来做“爱心义卖”、当失独家庭第三代孩子的“临时父母”……林林总总的公益项目几乎覆盖“全年龄段”,让每个参与者都能有所收获。
顾云声是个95后,在大学刚毕业时就选择了四川凉山去支教。因为被山里的孩子感动,原本一个学期的支教生涯延长到了两年。在遇到了刘瑾后,顾云声决定“出山”,加入益家公益成为一名专职人员,“我想帮助更多人。”这个在大学期间就设计项目并成功推销出三套房子的男生,并不是没有谋生手段,日语专业的他也曾有当一名翻译、从事外贸工作的理想,但在接触到公益事业后,他决定“转行”。
现在的顾云声,是益家公益“巡回敬老院”项目的负责人,“从零开始”学习与老人的相处,顾云声设计了与老人一起包馄饨、听老人讲故事等一些看起来寻常的小节目,却让老人们格外欢喜。这个年轻人说:“我会把公益一直做下去,这是一件纯粹而有意义的事。”
不但自己会一直做下去,益家公益还在培育他们的“善二代”。志愿者程菡芬的女儿向学校申请劳动课学做杯垫,通过爱心义卖给山区孩子献爱心,而在每一次的爱心义卖活动中,“商品”几乎都是孩子们自己的作品,“从小把善的种子种到骨髓里,孩子总不会太坏。”一位家长说。
对孩子如此,对父母也如此。在核心成员蒋文新的母亲临终前,益家公益组织了一场她梦想已久的个人画展,让老人带着欢喜之心安然离世。而更多的志愿者父母还享受到了“陪着”这个项目中,儿女带父母周边游的欢乐。
益家公益理事会成员蒋文新负责的“素食家”餐厅还推出了“子女陪父母免费吃”、给敬老院老人送腊八粥等一系列活动,让公益成为餐厅的主题特色。现在,这里也成了子城女性“两新”组织妇联的所在地,“素食家”通过平台活动让更多人认识公益,参与公益。
“良心不分贫富,星光可耀天地,”刘瑾说,益家公益让平民也能参与公益,希望能用公益让社会更和谐,让生命更美好。
南湖新闻
镇街部门
嘉兴市南湖区新闻信息中心
浙江南湖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的权利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批准文号: 浙新办[2008]16号 浙ICP备09040541号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