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海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在调研时强调,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要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并第一次提出了新时代城管最新站位:城市管理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基础与推进器。习总书记对城市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未来城市管理工作需要努力的方向。目前,全市正在大力开展中心城市品质提升行动,作为主城区的南湖区,如何抓住机遇,依托智慧城管建设使城市管理工作取得跨越式发展,该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南湖区智慧城管的发展现状
(一)数字城管时代,实现从人员巡查到数字管理的跨越
城市管理工作最初的工作模式是通过管理人员的路面巡查,对各类市容管理问题进行发现、劝导与处置,由于人员有限,巡查范围有限,无法全面掌握市容的整体情况,工作效率较低。因此,信息技术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2005年,由市城管办牵头,开发建设市本级的数字城管平台,实现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市容进行动态监管的目标,提升了城市管理的成效和水平。
(二)智慧城管时代,实现从被动管理到主动服务的转变
数字城管的运用,主要是由市级部门招录路面信息采集员,每日通过巡查发现各类市容环境卫生问题。对于南湖区来说,更像是完成市级的任务,管理较为被动。同时,随着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中心工作的推进,由市级部门开发的数字城管平台仅仅覆盖市区六个街道,无法为各乡镇的镇容管理提供服务。为此,自2017年起,南湖区以提前谋划、大胆创新、注重实践、逐步推进的整体思路,投入423万元开始智慧城管平台建设。与数字城管相比,智慧城管平台在以下三方面进行了提升:
一是延伸智慧城管覆盖区域,发挥网格化管理优势。2017年南湖区在智慧城管一期投入时,率先考虑了对四个镇及七星街道建成区范围智慧城管平台的全覆盖。该平台最大的突破就是引入网格化管理理念,将监管区域划分成若干单元网格和责任网格,将网格内城市、城镇管理部件与事件的监管责任落实到人。同时,一期智慧城管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与基层治理四个平台的对接,将所有相关部门和执法主体全部纳入到监督和指挥系统中整合起来,实现管理流程再造,从而推动政府管理效能的提高。
二是升级视频监控功能,实现动态实时监管到位。过去的数字城管平台仅仅依靠照片来静态显示问题状态,执法人员在问题处置过程中只能依靠图片中的周边建筑、相关路面标志标识来锁定问题地点与区域,存在较大的难度。而智慧城管平台则是大范围利用视频监控定位功能,将3664个路面视频监控终端整合进入市容监控视频系统,再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在重点路段、违停多发区域增设60个视频监控终端。在区级视频监控指挥大厅,工作人员可根据不同点位,随时切换监控画面,第一时间将问题派单给相关路段网格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是依托人机协同定位,搭建工作量化考核体系。如何将城市管理的精细化与智能化相结合,南湖区给出的方案是人机协同定位。一方面通过科学划分市容管理网格,每一个网格落实管理人员,确保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另一方面给每一位路面管理人员派发移动执法终端,并安装APP软件进行定位,在系统平台上就可以实时显示路面在线人员的信息、地理位置和工作状态,实时查看当前中队执法力量上路工作率。对于指挥中心派单的处置情况实施全过程管理,以红、绿、黄三色显示不同处置状态,以便指挥中心及时跟进处置情况。
二、南湖区智慧城管建设遇到的问题
(一)缺乏更高层次的整体规划
虽然南湖区在智慧城管平台研发与运用上不断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存在的不足也很明显。主要是该平台由综合执法部门牵头研发,最初是从市容管理的角度出发,与四个平台功能对接后,实现了相关数据的共享,但是系统的运行仍然相对独立,应用格局小,功能单一。特别是从2019年开始,中心城市品质提升工程将大幅推进,城市管理应该是服务于城市建设,智慧城管的定位应该提升到服务于整个城市运行的大数据分析、研判、应用平台,这样的平台需要在区级层面真正发挥城管委的作用。
(二)缺乏更强执行力的线下团队
在平台功能向多领域拓展的情况下,线下处置也应该更好地发挥多部门协同配合作用。例如智慧城管平台监测到某条道路路灯杆损坏,需要电力部门派人及时修复,监测到某个路段窨井盖破损,需要市政部门派人及时修复,因此如果没有组建起涵盖城市运行多部门的应急处置团队,再强的平台功能也只是摆设,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三)缺乏更全覆盖面的社会服务
除了更好地协助政府部门管理城市,智慧城管也需要更好地服务群众。特别是基于大数据分析功能如何更好地为群众衣食住行服务,破解如停车难、出行拥堵等问题,目前都没有更深层次的研发与运用。
三、对标上海,浅析南湖区智慧城管建设可以探索的方向
上海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之所以得到习总书记的充分肯定,概况来讲,就是精细化管理必须依靠强大的信息技术手段作为支撑,全面掌握完整的信息流与数据链,使其成为城市管理现状描述、诊断、决策、反馈、控制的基础,并逐步从管理走向服务,实现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有效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下面就以上海模式为样本,简要分析南湖区未来智慧城管建设可以探索的方向。
(一)构建深入社区的“感知网”,精确了解城市与市民所需
上海浦东新区将具有强大感知功能的“神经元”分布到每一个社区,这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第一步。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与物联网、视联网、数联网等感知平台对接,建设了完善的“神经元系统”,增强了感知能力、研判能力和处置能力,全面提升了浦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因此,南湖区也可借助现有的基层治理四个平台网格,科学规划设置深入网格的“神经元”,从而为全面感知奠定基础。
(二)构建迅速高效的指挥体系,及时作出问题回应与处置
上海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对感知发现或是市民反馈的城市管理问题能进行综合研判分析,并协调具体职能部门进行督办。在这个“城市大脑”中,汇集了浦东各个职能部门的人员,他们能将针对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展开讨论和分析。正是有了高效的多部门协商机制,高效的处置才成为可能。为此,南湖区的智慧城管平台指挥中心也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机构,具有综合协调的职能,同时相应的职能部门落实专人负责各类城市管理问题的处置,对于指挥中心发出的指令能够迅速予以回应,提高问题的处置效率。
(三)依托精准可信的分析预判,及时调整城市运维方案
城市的运行是动态的,科学高效的管理应该是根据不同时段的城市运行状态,作出最科学的管理决策。在此方面,上海浦东新区做了有益的探索。例如针对共享单车乱停放问题,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和各大共享单车企业达成合作,对36个街镇区域实现了全覆盖。每辆共享单车的GPS定位系统信息传递到后台,中心根据各个区域人口、道路、面积等情况进行综合研判,如果投放车辆超过上限,便立即协调企业调配车辆分布,此方法南湖区同样可以借鉴。
牵头领导:张芳军
牵头单位:区综合执法局
“互联网+”时代智慧城管建设对策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把军民融合搞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贯彻落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示的具体措施,是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国家战略。近年来,南湖区军地各级认真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新形势下军事斗争准备和南湖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注重前瞻系统谋划引领融合,注重政府主导推动落实融合,注重军地互利双赢激励融合,全区经济社会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双赢共进,军民融合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一、南湖区军民融合发展
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南湖区围绕打造“富裕美好文明自信”现代田园城区的目标,相继成功创建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绿化模范城市等,科技城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并入选国际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
一是基础平台支撑有力。嘉兴科技城于2016年获评省级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和长三角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研究院,有效整合了军民资源,大力促进了军民产业的深度整合。目前,基地内入驻的10家军民融合骨干企业占南湖区军民融合企业总数的45%。浙江未来技术研究院、浙江柔性电子产业研究院、航天五院等科技创新载体相继成立,为军民融合产业创新载体提供了有力支撑。现有1家国家级国际创新园、2家浙江省重点企业研究院、14家浙江省企业研究院和51家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
二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17年,南湖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海洋、太空、网络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为234.94亿元,实现军民融合规上企业产值近100亿元。全区拥有星天海洋科技、亚达管道、沪乐电气等军工证企业7家,拥有军工证企业涉军产品产值达17.35亿元。
三是军民融合对接有力。2017年,南湖区先后组织“军转民”、“民参军”企业负责人共300多人次参加浙江省军民融合(航天)产业发展大会、浙江省第三届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大会、航天五院对接交流会等一系列军民融合产业对接活动。2018年,南湖区被浙江省发改委、浙江省军区办公室纳入全省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创建评选单位之一。
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的需求和前景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科学阐明了军民融合既是国家战略,也是国防战略的根本性质。南湖区拥有一批具有鲜明军民融合特色的产业基础和产业集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南湖区积极响应党的十八大要求,努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落实国家整体安全,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并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
(一)军民深度融合的重大意义
1.加强国防建设,为国家安全提供更有效的战略威慑力量。南湖区应以军事需求为牵引,以重大项目、重点领域、主要方向为突破口,吸纳全社会优质资源参与国防建设,引导民用科技向军事领域拓展,促进网络信息、新能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升级,加强军民通用产品研究开发,承接国家所需装备制造、技术研发任务,着力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提升国家安全的战略威慑力量。
2.推进市场运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发挥更强劲的辐射带动作用。南湖区集聚了大批民营企业,科技含量高,制定了一系列创新人才培养、金融支持、科技转化、设施共享、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政策,以高科技工业为基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牵引作用,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发展。把握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个需求,强化改革和创新两大动力,更好地承担起国防建设、科技进步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光荣职责,以军民产业多领域、全要素、高效益深度融合发展辐射带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深化创新融合,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南湖区军民融合发展,得到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和省军区办公室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形成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创新驱动发展机制、战略新型产业扶持机制、科技企业小巨人激励机制,为拉动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自主创新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助推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二)南湖区军民融合发展的矛盾和关键问题
南湖区军民融合基础良好、措施得当,取得了一定成绩,及时总结前期军民融合发展中的不足,为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落在实处提供参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国家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大。国防科技工业是高新区发展历史上的基础性特色工业,具有产业链长、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等显著特点,且大多数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防科技工业的技术高端性要求全方位统筹科技资源,实现资源要素的最优化配置。“军转民”的主要困难是军民信息不对称、拥有技术的一方资金与市场开发能力弱等。“民参军”的主要困难除了军民信息不对称外,还有军品资质缺乏、产品信任度较低、资金与人才压力等问题,尤其是“四证”办理门槛高、周期长,并且费用也较高,是民营企业进入军工领域的主要壁垒。二是国民经济对国防经济的支持不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一方面需要整合军民高新技术,应用到国防和经济建设中去,另一方面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及相应的财税政策。资金匮乏严重制约军民融合企业的新产品在品牌创建、产品研发、资质认证及大型展洽推介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三是军地双方认识程度还不高。今年,政府机构将实施改革,应让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成为一个真正的办事机构,明确把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纳入党委政府重要工作,确保军民融合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完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统计体系,核实全区现有“军转民”、“民参军”企业底数。
三、南湖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的措施建议
应充分发挥南湖区科技资源密集和民营企业的优势,发挥人武部担负拓展军民融合协调职能,充分发挥智慧国防军民融合服务平台作用,按照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南湖区军民融合服务促进中心,积极探索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合作新途径,为“军转民”“民参军”提供一个“合作与需求”的服务平台,带动辖区高新技术、装备工业、智能制造等领域取得更大突破,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强化需求对接,强化改革创新,强化资源整合,向重点领域聚焦用力,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的最终目标。
一是编制相关规划,完善政策措施,加强政府与军队部门间的协调。大力推动南湖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通过科学规划与政策扶持,探索、建立完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与发改委、经信委等主管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创造性开展工作,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是科技金融结合,加大支持力度,推进协同创新。加大对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军民融合产业方面的投入,提升产业基地建设质量;培育一批规模和技术优势明显、带动作用大、市场竞争力强的军民融合型骨干企业和军民双向转移项目,促进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的深度融合。
三是推进信息公开,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资源共享水平有新的提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应主动对接“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融合模式创新,加快建设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军民融合信息服务平台、供需对接平台、协同创新平台。通过“军”与“民”的系列对接,发掘具有重大潜在军民通用价值的前沿创新项目,形成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生态化的军民融合优势技术产业集群。
牵头领导:林 斌
牵头单位:区人武部
南湖新闻
镇街部门
嘉兴市南湖区新闻信息中心
浙江南湖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的权利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批准文号: 浙新办[2008]16号 浙ICP备09040541号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