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词语。公安改革更是在以“全面”和“深化”的局面铺开。走过的路途上,公安改革已大有作为。未来的改革里,公安改革仍在不断深化。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作为红船旁的公安队伍,夯实基层基础工作的同时,更在顺应改革“大潮”,大刀阔斧汇聚公安工作发展的不竭动力。
新时代的公安改革路,南湖公安始终会把“以人民为中心”铭记在心。该简的简,该放的放,能线上完成的就线上……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星星之火汇聚成头顶这片浩瀚星辰,条条纤木构筑成诞生党的南湖红船。红船旁,水波依旧;南湖畔,改革长流。南湖公安在社区警务改革中持续推进社区警务工作规范化、专职化、标准化、流程化、可视化建设,将警民小栈警务室逐渐构筑成功能完善、集成智能的家门口的“微型派出所”。
规范化:让每个警务室都有自己的特色
如何让每一个警务室都能充分融入进其所在的社区,“一室一品”的概念由此诞生,截至目前,南湖公安辖区下的70个警务室都有自己的专属“铭牌”。
李持忠,南湖派出所枫杨社区五星级专职社区民警,自1997年走进枫杨社区以来,在社区民警这个岗位上走过了风风雨雨21个年头,看到警务室渐渐从“单一”走向“规范”。
“从前我们的警务室,都是向社区借的小房间,东拼西凑,开了门就是接待群众的地方,关了门就是休息室,工作在哪里,吃住就在哪里。”李持忠拂过现在已经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李持忠警务室”招牌,不无感慨。
在这块招牌的背后,是整洁一新的40平小开间,里面被整整齐齐地隔成了五个小间,群众休息区、接待区、防范视频观看区、睦邻警务调解区和“五心”工作展示区,每一块区域的划分都融进了这个社区老民警这21年来累积下的社区工作经验,李持忠说,“让大家感觉到亲切和舒适,说出他们的困扰和问题,就是社区工作最大的成就。”
像李持忠警务室这样警务室主题文化凸显的,还在南湖区其他69个警务室全部铺开,如“七彩警务”的湘城警务室、“三想四到五一样”工作法的八佰伴警务室等。
可视化:让科技的力量融入家门口的“微型派出所”
围绕省厅“云上公安智能防控”总要求,南湖公安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给70个警务室注入科技的力量,真正将警民联系小栈变成名副其实的微型派出所。
在没带身份证的情况下,如何证明“我是我”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无数离家在外的游子,而南湖公安“云粒智慧警务”的应用让它不再是个无解的难题。“从前身份证就是办事的‘硬通货’,如今只要打开南湖公安研发的“双域警务通”内的红船卫士APP,就能轻松帮办事群众证明,他就是他。”东栅派出所中港警务室社区民警李力兴奋地介绍。
得益于科技的力量,如今社区警务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汗水警务,而是通过小小的手机屏幕,就能实现掌上警务服务,除了简单的办证预约外,还能通过手机实现在线报警、调解纠纷、线索上报等。与此同时,民警也直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进行案件回访、实时检查场所“四时”登记情况……“动动手指就能时刻关注辖区内的实时动态,看看屏幕就能明了出租情况,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更节省了花在路上的时间。”李力说。
专职化:让专业的人用专业的态度“经营”社区事业
如何让民警潜心社区警务工作?专职化成了南湖公安社区警务工作再升级的“加速器”。
“不参加派出所24小时值班,不参加临时性勤务,不承担破案追逃任务,在这一方小社区一门心思钻研我的社区警务道路……”七星派出所江南新家园警务室社区民警倪鑫福指着面前偌大的小区,仿佛在看着自己细心耕耘的一亩方田。自2013年,南湖公安开始大力推行社区民警专职化建设、星级化评定以来,先后已有91名社区民警下到基层,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启航地。为激发社区民警工作热情,南湖公安每年还会评选出3名五星级、7名四星级、15名三星级专职社区民警,分别享受中层正、副职和警探长相关待遇。
丁家桥警e家四星级专职社区民警毕新宇就是这些社区民警中的一员,得益于专职化的工作模式,使得她能够将自己青春的所有热情倾注于社区警务事业,在看似渺小的岗位上燃烧和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参与公安工作短短5年来,她从一名不知社区警务为何物的姑娘,成长为一个荣誉满身,享受中层副职级待遇的社区警务专家。
礼乐可知新制度。标准化的社区警务工作内容,通过明晰的社区警务工作目录和纳入分局编撰的《警务通则》让社区民警清晰可见。流程化的社区警务工作秩序解决了社区民警、社区辅警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让南湖公安社区警务在小步快走,循序渐进的改革之路上,以其独有的特色和姿态再创社区警务新辉煌。
“五化”助力南湖公安社区警务再起航
在去年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大势的推动下,围绕让群众办事“少跑”“零跑”,南湖公安攻坚克难、创新破题,着力打通“最多跑一次”改革中遇到的难点、堵点、痛点,让改革全面落地生根,群众满意度、获得感不断提升。
针对以往信息壁垒造成群众办事需要多头跑、多次跑的堵点问题,南湖公安把公安网、政务网、互联网、移动手机端全网贯通作为改革破题的切入点。对外,主动与市、区两级行政审批中心对接,与专业公司技术合作,结合公安办事服务项目实际,对政务网公安模块进行多功能深度开发,切实解决全网贯通中技术难题和信息壁垒。
在去年11月初研发运用“一网通”服务平台,实现140项公安事项除保密需要外全网贯通。今年伊始,南湖公安再推新策——升级“一网通”服务平台,新增“一证通办”功能。
所谓的“一证通办”,是指市民朋友前来公安部门办理相关业务时,在携带了身份证件,但材料没准备齐全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身份证件在“一网通”平台内的“一证通办”功能里调取相关证件证明,实现“一证通办”。
“拿着我妈妈的身份证就办理了新的户口本,其他也不需要我提供,很方便。”3月9日,市民翁先生拿着崭新的户口本,高兴地从南湖区公安分局新丰派出所户籍办证大厅走了出来。原来是翁先生准备将家中的老母亲在新丰镇的户口迁至市区,需要将这本过期的户口本换领成新版的,于是前来新丰派出所户籍窗口办理“换领户口本”业务。“因为也很久不办理户口本这种业务了,没带房产证就来了。”翁先生说道,“刚到窗口这边咨询了下,以为得自己回家取了,没想到,现在你们都有直接调取的‘功能’,对我们来说,很方便,不用来回跑着拿材料。”
这份喜悦源于“一证通办”的试运行。“一证通办运行后,如群众想前来户籍窗口办理市内户口迁移业务,以往需要群众在带齐结婚证、房产证、户口本、身份证、社会保险参保证明等证件,现在只需拿着身份证以及要变更地址的户口本前来就可以,假若是申领户口本的,直接带着身份证就可以办理。”南湖区公安分局最多跑一次协调办民警黄亢介绍道,“这样一方面方便了我们群众,实现他们的‘最多跑一次’。另一方面也是方便了我们窗口工作人员,在系统里便可调取相关证件证明,便捷、省时。”
围绕让群众不出家门或一出家门就能办事,南湖公安还借力70个社区警务室、70位专职社区民警全区域全覆盖的优势,把事项下放,实现群众就近跑、不用跑。将购房入户、交通信息查询、重名查询、出租房屋的登记、流动人口的登记、境外人员临时住宿登记、浙江省居住证的申领等7个事项延伸到各警务室,并在警务室可以查询居民户口登记等相关信息。充分发挥专职社区民警扎根社区的优势开展代受理、代办服务。
借力传统社区警务模式,南湖公安还在“最多跑一次”改革中注入“互联网+公安”模式,相继在“云粒智慧警务”APP、微信公众号中研发“窗口千里眼”“人脸识别”“电子地图”等实用小工具,解决群众排队等候、多跑、白跑等后顾之忧。
“互联网+公安”为“最多跑一次”改革“添翼”
在社区警务工作纵深推进改革的同时,南湖公安将社区警务外延,把交通基础管理工作纳入社区警务工作。自此,南湖公安交通管理接轨社区警务,取得了交通管理与社区警务工作双提升、双丰收。仅2017年全区刑事警情总量自平安建设十二年来首次降至一万起以内,辖区死亡交通事故降幅列全市第一。
在南湖交通五个中队中,首推交警中队长兼任派出所副所长机制,明确交警中队长必须参加派出所每周例会及重点工作部署,实现交管工作与派出所基础工作无缝对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如在2017年全市交警“追违清库”行动中,南湖公安将该行动同步列入社区警务阶段性重点工作,在社区民警和交警的同步配合下,行动稳步推进。
于此,南湖公安明确社区民警承担交管职能,制定出台将交通基础管理纳入社区警务工作实施方案,将重点车辆、驾驶人基础排摸及交通安全宣传等四大项内容纳入社区警务日常工作。方案实施以来,社区民警已排摸重点运输企业21家、重点车辆2000余辆、重点驾驶人2500余人。
“做实了基础工作,才能配合实战,将交警管理真正融入社区警务工作中。”南湖公安分局交通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周慧说道。南湖交警还通过“队所联勤”模式,与辖区派出所建立区域联动、战时合成警务运行机制。“这样一来,我们不但可以管好交警工作的一亩三分地,同时,在派出所的助力下,更快捷地实现点对点联动,更快地对一些突发案事件进行处置。”周慧又说。
针对社区民警每日巡逻走访中发现“乱停车”“僵尸车”等问题找不着整治对策的现状,南湖交警还与社区民警开展“警社联动”,组建“警务联合微信群”,由社区民警每天把巡逻时发现的问题及时在微信群众上传,微信群内交警接到社区民警的“派单”后,第一时间与车主联系,若联系“无门”的,则赶到现场对车辆进行查处。据统计,2017年南湖交警违停查处量同比上升23.57%,僵尸车清理量同比上升14.12%。
据了解,南湖交警还在余新交警中队试点建成首个交警数字警务室,并将其接入交警指挥控制平台,实现突发警情快速反应、重点车辆实时管控以及重点违法精准打击。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南湖交警也再顺应公安改革大势,持续推动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交通管理接轨社区警务,开启“融合”新模式
南湖新闻
镇街部门
嘉兴市南湖区新闻信息中心
浙江南湖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的权利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批准文号: 浙新办[2008]16号 浙ICP备09040541号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