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稻穗弯着腰,成片的稻田散发着丰收的气息,眼下,晚稻迎来收获季,余新镇金星村种植大户陈强根种植的3000亩水稻丰收在望。“今年一些农户都说受天气影响,收成会受影响,我这里没什么影响。”陈强根自信满满,因为规模种植运用了不少新技术,科学种粮降低了生产风险。
陈强根向记者重点介绍了近年新使用的脲胺氮肥。“稻田用了脲胺氮肥,就不用再使用尿素,而脲胺氮肥每吨售价比尿素要低,更便于规模种植户使用,效果也更好。”陈强根说,首先,与使用尿素相比,每亩能减少17元左右成本,其次,尿素颗粒细,脲胺氮肥中颗粒,更有利于使用农机施肥,肥料施用更均匀,而且脲胺氮肥也更不容易流失,增肥土壤时效更长久,另外,南湖区也有补助,鼓励农户推广使用脲胺氮肥。
自三年前尝试使用后,陈强根种植的稻田、春粮作物都普遍改用脲胺氮肥。他说:“如今一年要用上百吨脲胺氮肥,比以前光买肥料的费用就减少4万多元成本。”
脲铵氮肥是一种新型肥料,是我国国内率先利用不同形态氮肥协同效应工业化生产的商品氮肥。尿素是我国最主要氮肥品种,氮肥制造要消耗大量煤、天然气、原油等能源物质。发展脲胺氮肥可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近年来,南湖区在在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的同时,积极推广脲胺氮肥这种新型肥料,减少农田氮肥用量,推进“五水共治”。
区农经局农技人员表示,如今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农产品安全的源头要从生产投入品抓起、从生产环境抓起。肥料等生产投入品减量化对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农民节本增效、农产品质量提升都有益处。
据农经部门生产试验显示:晚稻在配施磷钾肥的基础上,脲胺总用量每亩30公斤至35公斤每亩为宜,不仅能节约成本,还可以提高产量,施用脲胺每亩超过35公斤增肥增产效果反而小。根据试验田测试,如果晚稻每亩施用35公斤脲胺,尿素折纯氮每亩16.1公斤,脲胺折纯氮每亩10.5公斤,脲胺节氮达34.78%,节氮如此显著,在目前的农艺措施中罕见,可以说,脲胺是一种新型的环保绿色肥料。
农技人员也提醒农户:在施用方法上,晚稻上穗肥不可缺少,不施穗肥减产;小麦、油菜上采取重基肥、重春肥(二头重),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
南湖新闻
镇街部门
嘉兴市南湖区新闻信息中心
浙江南湖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的权利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批准文号: 浙新办[2008]16号 浙ICP备09040541号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