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南湖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南湖新闻

提高居民满意度 打造“暖心社区”

“钉”“家”“桥”工作法如何“炼”成?

2019/07/08 来源:嘉兴日报 作者:沈嘉朱炜 通讯员 沈丽洁

  家住建设街道丁家桥社区鸿雁公寓的倪大伯已经接受医护人员上门量血压等服务两年多了。这项贴心服务要归功于丁家桥社区党委与社区大党委之间架起的“连心桥”。

  此前,倪大伯因造血异常骨髓病及多重并发症住院治疗,出院后还需要隔天通过皮下注射药物。倪大伯家住4楼,老伴行动不便,子女又长期在外地工作,他治疗起来十分不便。丁家桥社区党委得知情况后,立刻联系了嘉兴市第二医院,与倪大伯进行医疗结对、建立健康档案,并上门为倪大伯注射药物。

  居民拥不拥护、满不满意、赞不赞成、高不高兴是衡量社区工作方法的标准。丁家桥社区党委一直把服务居民群众作为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社区工作人员也“炼”成了一套受群众喜爱的“钉”“家”“桥”工作法。

  丁家桥社区党委书记夏瑾介绍,“钉”就是钉钉子的意思,代表工作态度。一方面,“钉”是责任到人,每个人既是钉子,又是榔头,确保“个个肩上有担子,人人身上有责任”,通过干部联支部、支部联网格、党员联群众,形成“网格员每日一巡,五类特殊情况必访”的民情收集机制,不断完善社区民情民意“大账本”。

  另一个“钉”,是社区的民情分析机制。对于“大账本”上记录的民情民意,建立“周研析、月会商、动态听证”的工作机制,对难点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民主恳谈,有效利用街道部门下沉到社区的力量,努力化解问题,“钉”在社区层面。

  社区是“港湾”,也是“家”。要为居民打造一个家门口的“客厅”,社区工作人员就要把居民当成自家人,设身处地帮居民解决困难。

  此前,社区工作人员在走访时了解到,居民严某患有尿毒症,每周需透析3次,且患有多发性骨髓瘤,要长期服药。去年4月,严某病情加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他妻子不得不辞去工作全身心照顾丈夫。得知情况后,社区工作人员再次上门,向严某一家及时伸出援手。

  社区还是一座“桥”。现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有力推进,成了居民和社区大党委单位之间的“桥梁”。嘉兴市第二医院、秀州中学、南湖饭店等单位,都是丁家桥社区的大党委单位,丁家桥社区借助他们的资源力量,不断提升社区服务群众的能力。

标签:编辑:徐卉

南湖新闻

更多

焦点图

镇街部门

更多

嘉兴市南湖区新闻信息中心

浙江南湖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的权利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批准文号: 浙新办[2008]16号 浙ICP备09040541号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