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区“大走访、大宣讲、大解放”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南湖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南湖新闻

水生态、水污染、水巡查“三管”齐下

精准治水加速绿色余新红利释放

2018/09/04 来源:嘉兴日报 作者:撰稿 俞艳婷 周怀鹏

  随着“五水共治”深入推进,水清、岸绿、景美的江南水乡风貌在余新镇日益生动,如何巩固水环境,加速水质提升,让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携手共进?今年以来,余新镇通过水生态、水污染、水巡查“三管”齐下,全面推进剿V水工作,积极创建“美丽河道”,长效机制精准治水,推进了镇村环境面貌整体提升。

  管好水生态,争创绿色余新

  良好生态环境是水环境持续改善的基础。持续多年的河道整治,今年余新镇再提速。清淤河道、开展河道综合整治6.43千米,新建生态护岸8.72千米,沟通水系2处,投入约40万元开展了横金桥浜、金星村杨家浜、殷家浜等小微水体整治,不断提高河道行洪能力,提升水质等级。

  为加速水生态修复,余新镇今年又进一步扩大水生植物试点种植的范围,在普光村的俞家浜和长秦村庙浜共计2250平方米的水域进行生态修复,通过对底泥进行活化,并种植沉水植物进行生态修复,再进行曝气、循环造流等高新手段提高生态配水。在章家桥港一处雨水口,余新镇试点修建生态围堰,对雨水口设立生态屏障,使雨水排入河道前对污染物进行一定的拦截,长期发挥“源头监督”的作用。

  镇水办、城建、环保、市场监管等各部门也加强协作,开展河道巡查的同时,加强雨水口监管,今年已累计发现并完成整改雨污串管点近20处。开展的废塑料、农副食品加工等涉水行业整治提升,也确保了涉及企业污水全部入网。工业集聚区水污染集中整治涉及企业也均完成了明管化改造。

  管好污染源,争创文明余新

  源头治水今年也随着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推进,实现新突破。今年余新镇已组织垃圾分类宣传活动20余场次,宣传范围从机关单位、国企学校延伸到各村各户,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

  今年余新镇对镇区范围余贤埭街、为民路、老菜场南面居民小区、老农会小区、登云桥居民小区等区块进行雨污串管改造和污水入网建设;针对工业园区中企业内部雨污水管网进行管道CCTV(闭路电视系统)检测。检测的92家企业发现的问题目前已全部整改完成;推广的212.5吨专业配方肥,有效提高了作物对肥料的养分吸收,从而减少随雨水的流失。

  余新镇列入剿灭V类水河道的5条河道,深入排查影响水质因素,详细制定“一河一策”。针对5条剿V河道计划开展整治的11个项目,已完成6个,其他项目正在施工中。

  管好水巡查,争创志愿余新

  治水成果持续巩固提升,关键也要靠长效机制。余新镇在今年新一轮的村级河道考核中,重点检查入河排水口、河岸保洁、河长牌设置是否规范,要求保洁单位对区域内河道保洁深入细化分工、区块管理,并每季度对村里考核,考核结果又与村(社区)年度考核挂钩,形成完善的考评机制。

  河长制借助APP后台轨迹巡河记录确保河长巡河无死点、盲点,有问题及时整改或上报,实现巡河机制创新。依托APP后台、农民信箱平台,有效确保了镇级河长一个月巡河3次,村级河长一个月巡河4次,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

  全镇59条河道的“一河一策”编制,也针对每条河道的情况,精准实施方案治理。517个排水口分别建档立册,便于开展长效管理。

  接下来,余新镇将精准发力,在成功创建“庙浜”、“沙陆港”两条四星级美丽河道的基础上,继续打造鱼桥港等4条美丽河道,对今年列入“污水零直排小区”创建的禾峰乾庄和幸福家园精准施策,加快推进“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生态河道建设,让治水红利多样化释放,加速“高铁南畔蝶变新城”打造。

标签:编辑:周世豪

南湖新闻

更多

焦点图

镇街部门

更多

嘉兴市南湖区新闻信息中心

浙江南湖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的权利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批准文号: 浙新办[2008]16号 浙ICP备09040541号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