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南湖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南湖新闻

风里雨里 感谢有你

2019/08/15 来源:嘉兴日报 作者:通讯员 万佳俊 黄丰炎

  共从灾区救出被困群众200余人,送出的救灾物资不胜其数。

  累吗?当然累。这一行人里年纪最轻的也有54岁,年纪最大的已经69岁。

  值吗?当然值。“那天在安置点,一个当地小女孩给我们送了一个西瓜,她说那是她能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吃下去的那一口甜美,我永远都忘不掉。”倪士高说得很恳切。

  天灾也许确是无情,可在有大爱的中国人身上,所谓天灾,也不过是一道众人合力就能克服的沟坎。好样的,红船义警!

  目前,救援队全员已经安全返回嘉兴,未来,他们还会不断发挥自己的能力专长,为平安南湖的建设发出光和热。

  近年来,南湖公安为充分发挥群防群治社会力量,最大限度调动群众参与平安南湖建设的积极性,于2014年成立南湖义警,经过5年多的发展壮大,目前南湖义警已经全面升级为红船义警,成为一支拥有十支专业队的,注册成员超过一万人的大队伍,为打造“全国最具安全感主城区”贡献来自基层的力量。

  “渡河”

  你伴我成长,我陪你到老,这句网上比较流行的呼吁善待老人的话,董梁分明已经记在了心里。

  连日来因为台风的侵袭,这已经是南湖交警大桥中队指导员董梁和队员们连续战斗的第三天,本以为风雨过后就可以稍微歇一歇,可看到积水的路面和仍在救灾安置点的老人,董梁还是习惯性地在清晨6点就起了床。

  他要带着队员们在曹庄小学门口指挥交通,疏散想要回家的安置点群众,只是短短一个多小时,董梁穿在雨衣内的短袖已经湿了大半。

  早上7点30分许,韩大爷走出了安置点,看到雨已经停下来,韩大爷就想顺路到镇上买个菜再回家,可是走到门口韩大爷却不敢再往前迈半步,积水太深了,深到分不清哪里有台阶,哪里是人行道。

  董梁看到了,他走到韩大爷身边,把大爷背了起来,他打算就这么背着老人“过河”。“本来这个路口走走很快的就200米,背着大爷又不敢走快,足足走了7分钟,太热了。”董梁放下大爷,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就要走。

  可韩大爷却没有转身就走,大爷叫住了董梁,郑重地跟他握了握手。

  这几天,董梁和队员们其实做了不少好事,清理树枝,帮熄火的车推出积水,很多人都跟他们说了一声发自内心的感谢,但这么郑重地握手,董梁说,“还是头一回。”

  当前,南湖交警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台风过后的善后工作,“大家在安置点还没回家,我也不能先走!”董梁说。

  话音还未落,董梁又一溜小跑跑开了,不过可不是偷懒去一边休息,而是他得知在安置点有位刚出生10天的小宝宝要回家了,怕还在月子里的姑娘受了凉,不知去哪借了辆三轮车做起了车夫。

  一路帮着把产妇送上车又张罗着“开道”护送,董梁的开心是写在脸上的,“这么可爱的宝宝,当然要一路护送啊。”董梁开着玩笑,其实谁都知道,他就是放心不下孩子一家趟着浑浊的积水回家,太危险。

  好样的红船义警

  风雨无惧临海驰援

  这是老卫连续高强度工作的第三天,连日来的风雨兼程让他整个人看上去都有些疲惫,身上的脏衣服还没换下来,被雨水浸湿的裤腿黏在身上很不舒服,但也只能靠着体温一点一点烘干,可每每说到救援时的一些感动情节,这个60几岁的老义警还是会不觉间湿了眼眶,“此行去临海,从没后悔,值!”

  8月10日,台风“利奇马”正面袭击浙江,作为登陆点的台州首当其冲,肆虐的狂风裹挟着大量雨水,瞬间就将这座千年古城变成一座水城,无数群众被洪水围困,断水断粮等待救援。

  8月11日,临海全城告急,向社会各界征集舟艇,用于灾后救援等工作开展。

  得知这一消息后,刚参与完嘉兴抗台工作的南湖区公安分局红船义警水上救援队成员吕江平、倪士高、严建荣、卫其明、蒋建平、刘世奎和陆中平一行7人自发组织成一组救援队,赶赴临海支援灾区。

  此行注定坎坷。11日上午10时30分,老吕一行被城外的积水拦住了去路,如何进城成了摆在几人面前的第一道难关。“我们跟着导航找了几个进城要道,可是统统都被水淹了,根本分不清哪边是路,哪边是海。”老吕回忆,最后还是在当地志愿者的指引下,一行人才从积水尚浅的崇和门顺利进入城区,得以与当地指挥部汇合。

  11时,义警队的救援工作正式开始,他们接到的第一组任务是把东方大道上的被困群众救出来,并为有需要的群众送去食品、水等救灾物资。这,也是几位老义警第一次看到如此震撼的洪水场面。

  “如果没有亲眼见到的话,绝对不会对洪水这种天灾有任何敬畏之心,太可怕了。”队员蒋建平说,“水里到处漂浮着沙发、茶几这些杂物,也有动物尸体之类的,就连汽车都是漂在水里的,因为断水断电,人们只能趴在高处的窗户上看着我们,眼里都是期盼。”

  考虑到水中杂物太多,为避免发动机损坏,老吕一行人决定用手划的方式进入灾区,就是用这种最传统,也是最吃力的办法,老吕几人硬是将20多名等待救援的群众接到了安全地带,可是任务还远没有结束。

  就在老吕几人以为可以稍稍松一口气时,另一边在泾头项村开展救援的蒋建平小组发来了协助请求。“这个社区被困的群众实在太多了,而且大多是老人,我们实在忙不过来。”蒋建平说。

  在那里,他们帮心系住院父亲的青年送到了彼岸,也帮家中双亲被困的夫妻报去了平安,还给在齐腰深的水中,将高高举着7岁女儿等待救援的一家人送去了希望……

  救援行动一直持续到了晚上20时许,义警队的7人在积水中重新碰上了面,蹲在路边匆匆往嘴里扒了几口饭,几人再次踏上征途,赶赴远在几公里开外的永安村,在那里开展的救援,不仅给了义警队吃了一记不小的惊吓,也让一行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晚上21时许,义警队在救援途中忽然发现船开始原地打转,已经有多年水上救援经验的卫其明暗道一声不妙,“当时我最怕的就是遇到下水道了,不下去推船的话就无法前进,下去推船的话人都有可能被旋涡卷走。”

  想到前方还有无数人在饿着肚子等待救援,卫其明左思右想,还是打算下水冒这个险,所幸船只是被飘出来的沙发顶住了无法前进,虚惊一场。

  那一晚,红船义警水上救援队

  忙一点,忘记悲伤

  “今天晚上,你就不用陪我啦,该值班值班,有事情你妈会联系你的,就是过几天别忘了帮我把党费交一下。”

  这是身为一名老党员的父亲对于炜彬说的最后一句话,再见到父亲时,他已经说不了话,在床上重重的喘着粗气,艰苦朴素了一辈子的父亲至始至终都没有忘了当年入党的初心。

  今年年初,父亲在一次体检中查出已经身患肺癌晚期,为了照顾父亲,于炜彬常常是前一晚还在值班,第二天就赶去医院陪夜,他想趁着有限的时间,再多陪陪父亲,这样拖了半年多,于炜彬最不想听到的消息还是来了。

  8月6日,于炜彬接到了医院下发的病危通知书,虽然已经做了很久的心理准备,可于炜彬还是心里咯噔了一下,倔强的性格和父亲一样,强忍着泪水答应了他最后的要求,哪知这一次便是永别。

  8月7日,父亲终究还是在于炜彬和家人的陪伴下离开了这个他曾热爱了60多年的人世间,那一刻,于炜彬意识到,从此,他的来处只剩下了母亲一人。

  料理完父亲的身后事已经是三天后,于炜彬独自坐在客厅的一角看着父亲的相片发呆,窗外的狂风疯狂拍打着玻璃,雨水被甩到上面摔得粉碎,炸裂出的噼啪声如同出膛的子弹,一下一下打在于炜彬心上。

  那几天他脑子里很乱,想了很多,“从揪着小时候逃课的我找老师做检讨,到后来含着眼泪送我坐上北行的列车上军校,再到后来听说我转业从警了那份发自内心的笑,我都忘不掉,那可是我的至亲,我曾今最引以为傲的英雄啊……”说着于炜彬又开始哽咽。

  可这份悲伤却没有打败于炜彬,他知道,他必须做点什么。“忙起来吧,忙起来让自己没空去想这些悲伤的事情。”提前向领导销了假期,于炜彬扎进雨帘,加入了抗台大军。

  清除杂物,转移群众,排除积水,于炜彬干得也照样是热火朝天,看到受助群众对他竖起的大拇指,于炜彬在这四天里,第一次露出了笑容。也许有人会说,至亲去世了,不应该在家缅怀平复心情吗?

  于炜彬的回答是,“作为儿子,我已经送了父亲最后一程,可是一坐下来还是会忍不住去回想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不如就让自己忙得没空去想,我想父亲也不愿意看到我整天消沉的样子。”

  “利奇马”走了,天晴了,愿明媚的阳光也能照进于炜彬的心里,让这个用忙来淡忘悲伤的汉子,再次满血走上工作岗位。

  8月9日,台风“利奇马”正面袭击浙江,嘉兴作为其行经路线上所将经过的城市之一,全城戒备,疾风骤雨终于还是没有战胜众志成城,南湖公安为守护辖区群众,竭尽了全力。

  战风斗雨,拼的就是勇气;劈波斩浪,斗的就是士气;安民助民,凭的就是心里的一股血气!南湖公安有勇气,有士气更有血气,任他“风王”又如何?南湖铁军绝不轻言放弃!

  在本次抗击“利奇马”行动中,南湖公安共出动警力2283人次,投入车辆801车次、舟艇11艘,转移群众10084人,排除隐患498处。

标签:编辑:徐卉

南湖新闻

更多

焦点图

镇街部门

更多

嘉兴市南湖区新闻信息中心

浙江南湖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的权利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批准文号: 浙新办[2008]16号 浙ICP备09040541号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