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技术指导:嘉兴市妇幼保健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吴秋萍
孩子脸上、身上冒起一个个小疹子、小疙瘩,这些斑斑点点或是小肿块,总是让家长担心不已。看着孩子粉嫩光滑的皮肤变了样,有时甚至奇痒无比,妈妈们第一时间就是想到向医生寻求帮助。
在嘉兴市妇保院皮肤科,日均门诊量在200人次左右,多的时候超过300人次。“主要医治妇女和儿童皮肤病,其中儿童占到了2/3。”昨天,该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吴秋萍说,其中儿童湿疹最为多见。据悉,常见的儿童皮肤病有湿疹、虫咬皮炎、接触性皮炎、新生儿痤疮、新生儿红斑等,少见病有新生儿红斑狼疮、鱼鳞病、色素失禁症、血管瘤,“这些虽然是少见病,但每个月都会碰到几个。”吴秋萍说。
湿疹该不该用激素?
湿疹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以前诊断为湿疹比较多,现在很多都诊断为特应性皮炎。”吴秋萍说,湿疹如果反复发作,患儿有遗传病史,且血液化验符合一些标准,就可以诊断为特应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和遗传、免疫、肌体屏障功能都有关系。这几年,发病人数逐年增加,我国的发病率为2.78%,其中,85%的人在1岁以内就开始发病,95%在5岁以内发病。
市民胡女士7个月大的女儿湿疹反复发作,被诊断为特应性皮炎。“2支药膏一起涂,涂了2次,发现脖子局部变白,和其他皮肤颜色不一样,涂过后也有复发。”胡女士说。
原来,胡女士使用的药膏含有激素。对于湿疹的激素治疗,吴秋萍认为,要依据病情来使用。“一些过敏性疾病会用到激素,谈到激素,很多家长就直接拒绝,其实,这也是不可取的,一般来说,轻度会采用一些保湿剂,中重度则会采用激素,而使用激素也是从弱效激素开始,一般不推荐强效。好几个父母给孩子使用了强效激素,出现了皮肤萎缩的情况。”
除了使用强效激素,有些父母使用激素药物的剂型不对、时间也不对。长期使用激素药物是很危险的,会出现激素后遗症,比如皮肤变薄、萎缩、毛细管扩张、色素改变(变白或变黑)等。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是比较安全、不含激素的药膏,可以间歇使用。如果孩子皮肤瘙痒,可以使用止痒药物或抗过敏药物,以此减轻症状,不影响患儿的休息和生活,否则很容易抓破皮肤。
孩子得了湿疹该怎么办?
湿疹等过敏性疾病容易反复发作,很多家长会出现焦虑、紧张、不安的情绪,从而将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
“家长千万不能焦虑,一定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吴秋萍说,在湿疹的治疗方面,家庭健康教育是第一关,家庭的支持是患儿的第一需求。
首先,孩子的衣服要选择宽松全棉的,最好不要有金属等装饰物。建议家长从正规渠道购买有质量保障的衣物,以免一些化学成分刺激孩子娇嫩的皮肤。
其次,不要给孩子穿得太多、太热。一些家长总是担心孩子会冷,尤其是老人,他们的新陈代谢速度下降,对温度比较敏感,所以总是认为孩子应该多穿一点。其实,孩童时期是一生中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候,孩子不需要穿那么多,长湿疹的人一旦穿多了,出汗会加重湿疹,更加难受。
在洗澡方面,不推荐使用刺激性比较大的沐浴露,洗澡的时间一般3至5分钟就可以了,最长不要超过10分钟。洗好澡后,可以用一些有皮肤屏障修复功能的东西,使用保湿剂是促进孩子皮肤屏障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推荐使用医用护肤品,此外还要注意修剪指甲。
别把蚊虫拍死在身上
前几天,5岁的小城被小虫叮了一下,之后右眼四周红肿得特别厉害。“到了夏天,虫咬性皮炎特别多。”吴秋萍说。
虫咬性皮炎是指昆虫叮咬人类皮肤而引起的炎性皮肤病。虫咬性皮炎又称“丘疹性荨麻疹”,主要与节肢动物的叮咬有关,常见的如螨,以春、夏、秋季多见。由于昆虫种类的不同和机体反应的差异,会引起叮咬处不同的皮肤反应。
因此,在这个季节,要注意杀虫防蚊,定期更换床单、被套及衣物,易感人群避免去室外树木、草丛、绿化多的地方,可以使用驱蚊水、蚊帐或者穿长袖衣物等减少蚊虫与孩子的接触。
一旦被虫咬后,别把蚊虫拍死在身上,也不要用手搔抓患处。有时候,感觉蚊子在身上叮咬,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一掌拍下去。一般来说,普通的蚊子没有太大的问题。不过,要是碰到隐翅虫等就麻烦了。因为这种虫类身上带有酸性液体,会使人产生脓包、过敏反应等。因此,一旦发现有小虫落在裸露的皮肤上,应该将其抖落,不要用手拍打,以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
针对虫咬性皮炎,吴秋萍建议,如果情况不严重,可以在家里自己处理,擦一擦炉甘石洗剂,情况严重的要到医院就诊。
过敏原一点都不能碰?
夏季是皮肤病多发的季节,尤其是接触性皮炎,更让家长苦恼的是,因为不注意细节,导致接触性皮炎的发生。
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或黏膜单次或多次接触外源性物质后,在接触部位甚至以外的部位发生的炎症性反应。轻者会有局部充血;重者可出现丘疹、水疱、大疱糜烂渗出等损害;刺激性强烈者可致皮肤坏死或溃疡;机体高度敏感时,可泛发全身。除瘙痒疼痛外,少数患者可有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发病前有过敏物质或刺激物接触史,一般发病急,皮损发生在接触部位。”吴秋萍说,对于有过接触性皮炎的患者,一定要避免接触过敏原。
曾经,一位妈妈带着孩子找到吴秋萍,孩子的嘴的周边红肿过敏明显。“医生,我们孩子是不是过敏?”这位妈妈说,孩子对芒果过敏,但这两天没有吃过芒果,“家里买的芒果我数了,没有少,孩子也说没有吃。”
“你看,你的指甲缝里都是黄黄的芒果汁,肯定偷吃了芒果。”吴秋萍对孩子说。原来,馋嘴的孩子从妈妈扔掉的芒果核上抓了点果肉尝了尝,没想到就过敏了,又怕家长骂,于是就不敢承认。所以,对于自己过敏的事物,一定要远离,避免重蹈覆辙。发病期间,远离辛辣刺激的食物,饮食尽量清淡,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这样不仅可以保持身体健康,还能减轻肠胃负担。
血管瘤最好早期干预
“现在,血管瘤也越来越多见,早产儿发病率尤其高,我们现在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治疗。”吴秋萍说,皮肤血管瘤是起源于皮肤血管的良性肿瘤,常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现,表现为红色丘疹或板块。
据上海某医院统计,1365例软组织肿瘤中有385例血管瘤,占良性软组织肿瘤的32%,其中25%的患者在10岁以内发生,男女比例为1.2:1。
在临床上,血管瘤分为鲜红斑痣、草莓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三种类型。鲜红斑痣又称葡萄酒样痣或毛细血管扩张痣,好发于颜面、颈部,也可以发生于其他任何部位;草莓状血管瘤,又称毛细血管瘤,好发于颜面、肩部、头部和颈部;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头、颈部,可累及口腔或咽部黏膜等其他部位。
“血管瘤,最好早期干预,不治疗的话可能出现皮肤萎缩,影响形象。”吴秋萍说,血管瘤直径大于5厘米,或者发生于面中部、眼周、鼻周、口周,或早期有白色色素减退的迹象,是属于高风险的,可能会导致功能损害,有毁容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