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地堆积的废砖瓦有了新去处,砌成一道道造型精巧的院墙;违章棚舍拆除后,种下一丛丛姹紫嫣红的花草;房前屋后打理好,收拾出一座座宽敞美丽的庭院……走进海宁市马桥街道利众村洪家弄,眼前是一派旖旎的田园风光。
洪家弄是近年来海宁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背后,让传统村落重新焕发光彩,让村民真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让乡村在扮靓变美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海宁各地竞相探索新路,花最少的钱,打造最富有风味的乡村。
塑造吸引力:
从乡愁记忆到文化名片
提起周王庙镇云龙村,上了点年纪的嘉兴人都有印象。
集体经济时代,云龙村以蚕桑之乡闻名,依靠种桑养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从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38个国家85个代表团815名外宾在这个江南村落留下过足迹。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典型、全国科学技术先进集体、全国农业先进单位……村史陈列室里,至今保存着一摞摞金灿灿的奖状。
随着工业化浪潮席卷而至,历史的光环渐渐沉淀为乡愁记忆。2009年,云龙村蚕桑生产民俗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的重要代表性项目,正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然而前几年,云龙人引以为豪的蚕桑文化却一度成了村干部最头疼的事。
“我们村家家户户种桑养蚕,桑柴多了以后,村民房屋里放不下,就随意堆放在房前屋后、河边路边和池塘边,严重影响了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村党委书记范卫福说。
昔日荣光变成了美丽乡村的“扣分点”,怎么办?云龙村的办法是因地制宜、顺势而为,一手抓环境整治,一手抓文化传承。
自开展美丽乡村攻坚以来,云龙村积极组织评议组、评选“星级卫生达标户”、开展池塘环境集中整治,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全村桑柴乱堆放的现象基本消失。几乎与此同时,嘉兴市唯一的蚕桑生产民俗展示景点——云龙蚕俗文化园落成,吱呀作响的缫丝车、层层叠叠的蚕匾、憨态可掬的蚕猫……古朴的农具无不出自寻常百姓家,58亩园区内还设有蚕俗文化展示馆、蚕俗文化大舞台、桑果园、休闲长廊、环形小湖、黑木耳培育基地、蚕桑土特产商店、休闲广场等,每到周末,总有不少海宁市民举家前来,欣赏田园美景,体验蚕桑文化。
“唯有把历史遗迹、文化情趣、田园风光和现代需求结合起来,美丽乡村才能告别‘千村一面’,绽放出独特的吸引力。”海宁市相关负责人说。
从“扣分点”到“加分项”,蚕桑文化成了云龙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最抢眼的一张“金名片”。这样的故事在海宁并非个别:硖石街道荷叶村建起海宁抗战史展览馆;路仲古镇将美丽乡村创建与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海昌街道金利社区将琅琊王氏后人海宁安化王氏家训镌刻上墙,成了社区的一道传统文化风景……
发现永动力:从“要我美”到“我要美”
“看,我们家小院子多漂亮,住着多舒坦!”利众村村民、45岁的沈贲林自豪地说,虽然在海宁市区买了房子,但是这两年,全家人都越来越喜欢回乡下住。
走进临河而建的沈家小院,迎面就是绿意盎然的小菜园,废弃的砖瓦砌成的篱笆墙上镶嵌着沈贲林多年来收集的各色酒瓶,还挂着霓虹灯带。每天晚上,四邻八乡总爱聚集到这里,在五颜六色的灯光下闲坐拉家常,分外热闹。
“我们村的优美庭院可不止这一个。”漫步在洪家弄整洁的村道上,利众村党委书记沈玉祥沿途一一展示着村民家的美景:村民孙祝康用废弃的猪食槽里养起了荷花和金鱼;村民孙国良是全村第一个在自家后院打造花园的人,花木掩映园子成了村里著名的“景点”……
昔日的利众村是生猪存栏2万多头的养殖大村,从污水遍地到产业转型升级,再到如今一步一景、处处花红柳绿,利众村的变化从何而来?
为了解决柴草、砖瓦乱堆放问题,利众村借鉴邻村——马桥街道新塘村经验,开出了“柴砖银行”。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收集砖块,少则几百块、多则几万块,砖头、瓦片一毛钱一块卖给村里,不想卖的可以寄存。如今“柴砖银行”已经储存了25万块砖、10万多片瓦。
处理柴砖堆放的集中行动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些心灵手巧的村民把旧砖瓦垒成镂空几何图案,在院墙上镶嵌坛瓮,别出心裁的做法引得村民竞相效仿,仅仅花了几个泥工钱,本来七零八落堆放在门前屋后的砖瓦变成了村里接地气的风景线。
在利众村,每家每户院墙上都贴着当季度的卫生评创考核成绩。党员带头参与的“三美三提升”微竞赛更是全村1164户关注的焦点。在日常聊天中,村民竞相“攀比”的话题也成了谁家的花园最漂亮、谁家的菜园最富饶、哪一位党员的责任区环境最整洁。
“现在,我们村容村貌变了,最重要就是老百姓的想法从‘要我美’变成了‘我要美’。”回顾近年来村里的变化,沈玉祥深有感触地说,美丽乡村的工作要扎扎实实做下去,一定得“由民做主”,绝不能“替民做主”。
寻找可持续力: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
丁桥镇新仓村位于风景如画的翁金线旁,村里的梁家墩居民区是省级“美丽庭院”建设试点,村内有保存完好的典型的“四门八窗”式传统民居。居民临水而居,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水乡生活风貌。
凭借着自然环境的先天优势,新仓村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动起了挖掘自身潜力、开发“美丽经济”的脑筋。
今年4月,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杭州巴比松米勒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签约,共同成立仓塘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开发乡村民宿项目,迈出了发展“美丽经济”的第一步。
根据规划,今后,仓塘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将请专业机构统一设计风格,农户自己装修农房,公司负责管理运营。下阶段,仓塘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将首先建立一些配套设施,如民宿大食堂、前台客服中心和洗衣中心,介入民宿食品安全和卫生设施监管。
如今,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首批样板民俗已准备就绪,慕名来到村里的游客也一天比一天多。
“做民宿生意,农民可以依旧住在自己的农房里,把空余的房间出租给公司,每年入股分红;民宿发展过程中,将按需招录服务员,这些服务员可以是当地村民,拿服务员工资。此外,采摘、种菜、插秧……民宿发展配套农事体验和农产品销售,也将给农户带来一笔收入。”陆永明算了一笔账,以“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经营民宿,有了专业团队指路,这个美丽乡村的未来有了更多可能性。
这样的模式在海宁并非个别。早在2014年,周王庙镇长春村就办起了当地首家村级旅游开发公司。公司把村民多余的房屋租了下来,发展民宿。为了留住游客,还从村民手里流转了土地,种植了西瓜、黄瓜、葫芦等蔬菜瓜果,供游客采摘。这一举措,不仅为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又解决了一大批村民的就业问题。
建设美丽乡村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怎样整合资源,让投入产生更高的效益?海宁各地以“美丽经济”为契机,借势而起,为美丽乡村开辟出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