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晚报记者施 兰通讯员陈爱根陆荣法漫画瞿 薇制图张利昌
5年前,到嘉兴打工的外来人员,被称为“外地人”或者“民工”;5年后,“新居民”的称呼温暖了每一个异乡人,他们在嘉兴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公共就业服务,有“新居民市民卡”,享受社保,子女可以入读公办学校……从“外地人”、“民工”到“新居民”,称呼的改变见证其地位的变迁,这是一座城市对外来人员的包容、理解和尊重。
一位市民的感受
“当初选择来嘉兴,
是非常正确的决定”
陈爱民,安徽人,2005年,他与妻子来到嘉兴,在建设街道新居民事务所的帮助下创业开店,后来还申请到了新居民专项的创业贷款;2008年,夫妻俩在市区买了房,两个孩子陆续迁至嘉兴上学。初来嘉兴的时候,陈爱民举目无亲;如今,爱妻和子女都在身边,邻居友好和善,自己更是结交了众多至交好友。
在市区秀州北路,陈爱民的“精艺字牌制作”颇有名气,从2005年开店以来,生意一直很红火。“当初选择来嘉兴,是非常正确的决定!”陈爱民告诉记者,来嘉兴之前,他在上海工作,后来由于一些原因,他想换一个生活环境。“去哪里好呢?”他用这个问题问了很多老乡和朋友,“嘉兴”是频率最高的回答。“他们告诉我,嘉兴人很友善,嘉兴交通好,嘉兴灾害少……于是我就来了,来了以后就不打算走了。”
来到嘉兴后,陈爱民根据自己的爱好开了家字牌制作店,和妻子共同打理,一开始,由于人生地不熟,夫妻俩也遇到很多问题,例如去哪里办理工商执照、去哪里采购材料等,“街道新居民事务所给我们极大的帮助,没有他们,我们的店就不可能这么顺利地开张。”陈爱民说,“我们申领了暂住证,凭借暂住证享受市里的多项扶持政策,为我们减轻不少负担。”2011年下半年,南湖区新居民事务局联合商业银行为新居民推出创业资金贷款优惠政策,陈爱民贷款70万元用于扩大经营规模,事业更上一层楼。
2008年3月,陈爱民夫妻在秀州北路买了一套二手房,将女儿和儿子接到嘉兴一起生活,两个孩子相继进入市里的公办学校就读。在嘉兴安家后,陈爱民夫妻俩还加入了所在社区的流动党支部,帮助新来的新居民更快地适应嘉兴。“这么多年来,我们早把自己当成了嘉兴人。当初是别人帮我们在嘉兴生存、发展,现在,我们也可以帮助别人了。”陈爱民说。
一位党代表的心声
见证一项项
服务新居民政策出台
阳丽平:嘉善县新居民和谐促进会委员、
阳丽平:市第七次党代会党代表
阳丽平的老家在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1998年4月他来到嘉善县打工。“14年来,我看着新居民事务局成立,看着一项项服务新居民政策出台,看着身边的新居民朋友们一天比一天快乐!”
1998年,阳丽平刚到嘉善县打工,租住在魏中村。当时,临近上海的嘉善经济较为发达,吸引的外来务工者一年比一年多。到了2000年,阳丽平所在的魏中村本地人口约5000人,外来人口却超过了7000人,当地为此成立了魏中村民工管委会,专门管理服务外来务工者。之后的几年,嘉善的外来务工者持续增多,2005年,嘉善县专门成立了“新嘉善人管理委员会”。阳丽平放弃了企业的高薪,加入到新居民协管员队伍之中,开始为新居民服务和维权,成了魏塘街道新居民事务所镇北中心站的业务骨干。阳丽平说,这时,对外来务工者的称呼已经由原先的“民工”变成了“新嘉善人”。
2005年底,嘉兴市里也开始组织调研工作,着手总结嘉善等地的经验。2006年11月,嘉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嘉兴新居民服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07年,嘉兴市新居民事务局正式挂牌成立。当年年底,各个县(市、区)均成立了新居民事务局,镇(街道)全都设立了新居民事务所,并在村(社区、企业)建立了1823个新居民工作站。“那个时候,市里提出了‘新居民’的概念,这让我们大家都觉得格外亲切!”阳丽平告诉记者,“新居民”的叫法,让很多背井离乡的外来务工者在嘉兴找到了“家”的感觉。称呼改变的同时,待遇也在逐步提高:就业上,享受本地居民平等的公共就业服务;劳动管理上,和本地居民同工同酬;子女就学上,新居民子女进公办学校的入学率逐年提高……
2009年12月,阳丽平在嘉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一名普通的新居民变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阳丽平告诉记者,近两年来,市里为新居民提供了各种参政议政的平台,而新居民为“第二故乡”建言献策的热情高涨,归属感越来越强。
一位部门领导的解答
四个“创新”助推新老居民融合
刘安良: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新居民事务局局长
“嘉兴市新居民事务局是2007年9月成立的,到今年正好5年。这5年时间里,‘新居民’的概念渐渐深入人心。新居民服务管理工作的‘嘉兴模式’,已经成为全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样本。”刘安良感慨地说。
回顾我市5年来新居民管理服务工作的亮点,刘安良总结了四个“创新”:一是“理念创新”。从“外来打工者”到“新嘉兴人”,再到“嘉兴新居民”,这些称谓上的渐次改变,折射出社会管理基本理念之变。
第二个是“体制创新”。成立了由市里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市新居民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设立新居民服务管理专门机构,建立健全了市、县、镇、社区(村、企业)四级工作组织体系。
第三个是“制度创新”。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居住证制度改革,设置不同的条件和门槛,实行临时居住证、居住证分类登记管理,充分发挥居住证人才人力资源的“蓄水池”功能,留住嘉兴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第四个是“服务创新”。以实施居住证制度为抓手,以“八个有”(就业有培训、劳动有合同、就学有安排、居住有改善、社保有拓展、文化有氛围、维权有保障、整治有力度)为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及配套政策,积极为新居民提供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及居住条件改善、计划生育、法律援助等方面的良好服务。
刘安良说,工作创新一直是我市新居民服务管理工作的源动力。近两年,我市积极探索新居民积分制管理办法,加强“新二代”教育管理,推动新居民和谐融入城乡社区,组织开展新居民“融入新家园·共创幸福城”服务嘉兴“三城一市”建设五大主题活动等,这一系列创新的工作进一步提升了我市新居民服务管理工作的绩效和品质。
一位权威专家的点评
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者
发展成果的共享者
任汝平:嘉兴学院教授,浙江开发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
至2012年,嘉兴新居民已达212万人,新居民的主体为务工人员,他们为嘉兴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也正在成为嘉兴发展成果的共享者。新居民能否从单纯的“打工者”转变为“居家者”,能否真正融入其劳动服务的当地社会,能否成为当地社会的主人翁,不仅事关该地区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更是评价该地区社会是否公正、平等、正义、理性和文明的重大指标。新居民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组织建设、服务管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资源环境、文化心理、安定和谐等各个方面。嘉兴市委、市政府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关注民生,重视新居民服务管理工作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被许多媒体称为新居民服务管理的“嘉兴样本”。本人也是嘉兴的新居民,到嘉兴工作生活8年来,深切体会到了嘉兴的经济发展、城乡均衡、百姓安居、社会祥和。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即便在新居民工作的源头——打工者权益保障方面,仍有许多关乎法制公正的工作要做。至于要使“打工者”成为“居家者”、主人翁,将是一个较为长久的期待,也并非嘉兴一地的发展能够促使其实现。
一组发展数据
5年来,我市新居民总数有序增长:2008年有175.5万人,2009年有183.7万人,2010年有190.7万人,2011年有215.8万人,2012年有212万人。
从2007年起,嘉兴集中出台了加强新居民服务管理、新居民子女义务教育、改善新居民条件、新居民金融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儿童免疫接种和妇幼保健服务等政策,不断丰富和延伸为新居民服务的领域和内涵。以新居民儿童预防接种率为例,2007年,接种率为86.39%,2008年为89.67%,2009年为92.20%,2010年为96.43%,2011年为95.91%。
随着新居民队伍的壮大,新居民子女在嘉兴的教育问题成了他们关注的焦点。2008年9月,我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居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将新居民子女的教育问题提上议事日程。从2009起,我市新居民子女公办学校入学率逐年提高:2009年度全市平均入学率为62.84%,2010年度为66.9%,2011年度为7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