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N实习生 魏 炜 摄 |
在端午3天假期里,晚报“端午加油团”的身影活跃在端午民俗文化节的各大活动现场,为端午喝彩,为嘉兴加油!20名团员有老有少,既有老嘉兴,又有新居民,这些天的全情投入换来的不只是一段美好回忆,更有对端午文化的全新认识。“这个端午过得跟往年很不一样!”这是他们共同的感受。
拍下3000多张
端午照片
晚报“端午加油团”的团员们可谓“术业有专攻”,摄影、录像、写诗、钻研民俗文化……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他们也成了此次民俗文化节的忠实记录者。64岁的团员陈克涵是一名摄影发烧友,这几天他可没闲着,一口气拍了3000多张端午民俗文化节活动照片,传到99号网站和自己的博客上,引来了数千次点击率。
老陈在自己的“思泉陋室”新浪博客上专门开设了“过端午再来嘉兴”系列,截至今天上午已经发了8篇图文并茂的博客,囊括了开节仪式、端午祭、赛龙舟、大巡游等精彩内容,最宝贵的是所有发布的照片和文字都是他第一手的“独家新闻”。
在这个博文系列中,老陈昨天发布的《裹粽和龙舟拉力赛》点击率一路飙升,一天时间引来5000多名网友浏览,平时一篇博文的访问量在几百人次,老陈顿感惊奇。原来,新浪网把他这篇颇具嘉兴特色的端午博文放到了博客首页展示。
老陈还在博客中写了不少有趣的见闻,包括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趣事。在一篇博文中,他津津乐道地写着:“正在拍片时,先闻到一股焦味,紧接着感觉头部热辣辣的,原来头发被烧着了。回头一看,是一名手夹燃烧着的烟卷正在创作的‘摄影家’所为……”
这个端午长见识了
“这个端午节过得很充实、很开心,多谢晚报给我这样的机会,让我长了很多见识。”昨天,当被问及参加端午民俗文化节的感受时,“加油团”成员苟国锋兴奋地说。他来自四川,定居嘉兴已有11年了,以前习惯家乡的甜粽,现在对嘉兴的肉粽也情有独钟。这几天,他参加了开节仪式、伍相祭和大巡游等几项活动,经过一番近距离的接触,他说自己“领略到了嘉兴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前只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我现在知道,原来在嘉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我们应该去了解这些传统文化。” 苟国锋说,他印象最深的是大巡游,“很震撼,演员非常敬业”。
“端午加油团”成员中年龄最小的王思诗今年13岁,没有家长照顾,她独自一人跟着团里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参与了多场主题活动,很守时也很懂礼貌。她说自己这几天“增长了见识”,更了解端午节了。现在说起端午吃“五黄”、挂艾草等传统习俗,她张嘴就来,说得头头是道。
“今天是我外婆生日,听我说起这些精彩的表演,她也很感兴趣。”昨天,王思诗告诉记者,她最喜欢的当属第一天的文艺晚会,现场聆听了业余歌手和专业歌星们的演唱,“以前觉得自己唱歌不错,跟他们相比就不行啦。”
(请晚报“端午加油团”20名成员携带身份证,于本周六上午来南湖晚报编辑部领取一盒五芳斋粽子礼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