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上午9时许,嘉兴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黄于锋来到了南湖区新丰镇“履新”,担任新丰镇图书分馆馆长,住在城市,工作在镇上,每天将往返于城市与农村,但黄于锋显得信心十足,他知道自己承担的是全镇居民对于阅读的渴望。新丰镇分馆于当天开馆,这是嘉兴市本级第31个乡镇图书分馆,至此实现了乡镇图书分馆的全覆盖。
前天下午,在秀洲区洪合镇良三村图书流通站,当地打工的山东妹子王思芝和李平在书架前认真地阅读着书目,半小时后,她们精心挑选了《托尔斯泰每日箴言》等5本书准备借回家看。递上“一卡通”,管理员朱铭金只用了几秒钟就办好了借书手续,两名姑娘满意而归。
2007年开始,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读书难的问题,向城乡居民提供优质、免费、全覆盖的公共图书服务,嘉兴市着力探索并构建了“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多级投入、集中管理、资源共享、服务创新”的图书总分馆建设模式,被誉为“嘉兴模式”。在这座打破了“篱笆墙”的公共图书馆内,图书馆实现免费办证,免费借阅,免费查询,免费上网(局域网),免费参加活动。
从2009年开始,嘉兴又在乡镇图书分馆的基础上,试点设置村(社区)图书流通站,从而把图书的网络触角延伸至更基层的读者。
“嘉兴模式”实现了公共图书馆服务普遍均等,引发了广泛的“蝴蝶效应”,推动了全国图书馆界管理与服务的变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考察南湖区大桥镇图书分馆时表示,嘉兴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做法,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改革发展提供了新鲜经验,值得在全国推广!
A“嘉兴模式”打破图书馆的“篱笆墙”
听说镇上要开图书分馆了,前天上午,新丰镇民丰村66岁的老农沈永清早早赶来“尝鲜”, 他戴起了400度的老花眼镜,捧起本《读者》杂志,被富有哲理性的文章深深吸引了。
沈永清原是村里的会计,小的时候牵着牛看过书,如今在家里,坐在马桶上还想着看书,他自称不识麻将不打牌不上茶馆,读书是唯一的爱好。他女儿家住在市区海盐塘路的烟雨小区,与嘉兴市图书馆只隔了一条马路,但他一次都没有进去过:“借书看太麻烦了,我住在农村,还书还要赶到市里来。”
“嘉兴模式”倡导下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就是为了满足许许多多像沈永清那样的农民的阅读需求,把图书馆开在了农民和打工者的“家门口”,打破了图书馆的“篱笆墙”,让更多的图书资源“活”起来。
2007年以来,嘉兴市将图书馆乡镇分馆建设作为建设文化大市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列入市区民生工程之一,探索在全市建立以市、县级图书馆为中心,以图书馆乡镇分馆为纽带,以村(社区)图书流动站为基础的新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同年,市政府出台了政策,对分馆建设提出统一标准,即馆舍建筑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具备图书外借、报刊阅览、电子阅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等功能,藏书不少于3万册,报刊不少于300种,阅览座位不少于80个,配备空调、远程监控等设备。所有分馆与市图书馆联网,实现文献资源的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并实行全市通借通还、一卡多用。
截至今年12月下旬,乡镇图书分馆已接待到馆读者179.2万人次,外借图书69.5万册。2009年的统计资料显示,每馆的平均办证量为1895张,日均外借图书161册,日均到馆读者380人次。
B“嘉兴模式”让阅读改变农民的生活
除了在乡镇建图书分馆之外,“嘉兴模式”还不断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探索,与市总工会一起,在分馆内开设“职工书屋”,使“精神食粮”进企业有了便捷通道;以乡镇分馆为中心,试点设立辐射辖区的村(社区)图书流通站;为了解决村民买书难,嘉兴市新华书店探索出来的“农村小连锁书店”正在全省推广。
今年3月13日,嘉兴市第一个图书馆村级流通站——南湖区余新镇长秦村站以崭新的面孔向村民开放,现代化的陈设、2000多册月月更新的图书、48种杂志、4种报纸,同时还配备了电脑,让村民和新居民真正享受到了家门口“图书馆”带来的便捷。
镇上建起图书馆,村里有了流通站,老百姓的生活也悄然起了变化。67岁的岳忠林是秀洲区洪合镇良三村村民,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看书,无奈大半辈子与庄稼打交道,“城里的图书馆从没去过,新华书店也难得去一趟”,但没想到自己临到老年赋闲在家时,村里建起了图书流通站,“有的书流通站里没有,我可以进行预约登记,由专门开辟的物流系统从其他图书馆内调运过来。”
“第一次来这个好地方,我就办了‘一卡通’,有时借书回家看,最近家里没事,农活都忙完了,我就天天来这里看书。”前天下午,岳忠林坐在洒满阳光的村图书流通站的窗口捧着一本小说书,看得津津有味。
乡镇分馆和村流通站建成之后,给农村居民和外来务工者提供了“充电”、休闲的好去处。
“图书馆开到村里大大方便了村民的阅读需求,丰富了大家的生活,改变了一些村民不良的生活习惯,村里多了书香味,少了麻将声,整个氛围变得更好了。”良三村委会主任王雪萍告诉记者,“这里成了孩子们的学习天地,这对树立他们终身阅读的观念也很有好处。”
家门口建起了“图书馆”,也丰富了外来务工者的生活。前天上午,南湖区大桥镇的图书分馆内,在沪杭高铁工地上打工的安徽民工胡昌会借了本小说《一把手》后乐不可支,他说,到这里借书,本地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享受同样待遇,办了张借书证,除了免费借书,还可以来看看电影,挺好的。
来自四川的萧洪正埋头在看《李嘉诚低调做人的智慧》,他到嘉兴打工已有6个年头,他成了这里的常客,每星期不来两次就觉得少了点什么,有时还会带上正上小学的儿子一起来。分馆里还设有职工书屋,能找到不少技工类书籍,这令他很开心,“我最近换了新行业,需要学习印刷方面的知识,如果专业书的种类能再多一些就更好了。”
C“嘉兴模式”全民阅读的助推力
早已进入千家万户的电视机改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电脑也越来越普及,书本在人们心目中的占比逐年下滑。据2006年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2008年发布的第五次调查报告显示,国民图书阅读率仅为48.8%,仅比上一次调查结果微升0.1%。
2006年嘉兴城区的3家公共图书馆到馆读者突破100万人次,而74个乡镇中已建有乡镇图书馆,年平均接待读者只有2518人次,每天不足10人。市图书馆馆长章明丽表示,原有的乡镇图书馆,普遍存在缺少经费保障,资源匮乏,人员不稳,无法有效地承载农村图书馆的服务功能,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
实现全民阅读,任重道远。章明丽说:“多年来农民的读书难问题一直没解决。”而将图书馆建到农民家门口,除了令农村风貌焕然一新,更是在普及阅读上做了一件大实事。
今年4月,在嘉兴召开的全国农村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表示,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统筹城乡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以“嘉兴模式”为代表的总分馆体系是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嘉兴模式”目前正在从市本级向五县(市)推进,但在实施过程中,如何保持长效机制?章明丽说,如在乡镇分馆中,馆长是由市图书馆委派的,而普通工作人员由镇里指派,要解决待遇的均等和工作人员的归属感问题。在流通站的推行中,也存在村级财力不足的矛盾,特别是“两分两换”后,有的村在撤并,要更加科学有效地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