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8日,“2009环保基层论坛”在南湖区举行,这是我国首届环境保护基层论坛,来自国家环保部、最高人民法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家部委和知名高校的领导专家,与浙江、山东、江苏等地基层环保部门的负责人,共同探讨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
在本次论坛上,南湖区环保局完善排污权交易、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采取“第三方”监管等诸多创新做法,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和基层环保机构负责人的充分肯定,被誉为“基层环保的先行者”。
今年初以来,南湖区环保局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区建设为平台,以污染减排和总量控制为主线,以化工区及农业面源整治等为切入点,全面提升环境监管水平,争做基层环保排头兵,通过制度创新,有效推进了全区的生态环境建设。
罚多罚少
群众“陪审团”有话语权
——开创“阳光执法”新样本
环境行政处罚案件在自由裁量权范围内,怎样的处罚额度才合理?什么都由执法部门说了算,自由裁量权是不是过大?今年,为了避免案件处罚自由裁量权行使过程中产生的同案不同罚、人情罚、态度罚、行政议价等现象,南湖区环保局将公众参与机制引入对环境行政处罚案件的自由裁量权审议,赋予公众对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话语权,让公众监督成为对“权力寻租”行为的遏制力量,形成一种“阳光执法”的新样本。
金玉英是南湖区凤桥镇庄史村村委会主任,通过组织推荐,成为南湖区环保局的首批27位“评审员”之一。“我接到南湖区环保局的电话,就按约定时间来到会议室,跟我一起参与评审的还有4个人。大家自我介绍后,环保局的工作人员给我们介绍了2个案件的情况,并且告诉我们,按相关法律规定,他们准备对企业各处罚2万元。”金玉英说,环保局工作人员留下材料,人就退出会议室,留下5人在会议室进行自由讨论。
“2个案件都是非法排污,一个是工厂,还有一个是养猪场。对于工厂,我们5个人的意见很统一,觉得环保局的处罚是公正的。但是,在养猪场的处罚上,大家有了分歧。包括我在内的4个人认为,当时猪肉行情不好,而且人家是初犯,可以减轻处罚。另1人却认为,违法事实存在就该处罚。”金玉英说,2个案件总共讨论了半个小时,最终的意见以少数服从多数,大家在讨论决定书上签了字。“企业处罚2万元,养猪场处罚1.5万元。”这个结果,南湖区环保局经过讨论后采纳了,作为最终的处罚额度。被处罚的企业,对于这个处罚结果也表示接受。至今,南湖区环保局请“评审员”参与环境违法调查的3个案件中,她参与了其中2个。
罚多罚少,群众“陪审团”有话语权。南湖区这一创新举措,受到了省司法厅的高度肯定。“邀请群众参与案件评审,不仅做到了公开透明,还有效宣传了环保法律法规。”南湖区环保局局长陈凯表示,下一阶段,南湖区将根据属地回避原则每次组织5人以上参加案件评审会,把公众参与作为今后环境行政处罚的一个审议程序,在全区逐步推广,以确保环境执法公正、公平、公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门执法”、“阳光执法”。
环保“余则成”
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南湖模式”入选中组部教材
“隐藏”于村民之中,收集污染情报,与南湖区环保局监察大队大队长单线联系,连自己的家人都不知其身份——《潜伏》里“余则成”的故事,正是南湖区创新执法监管模式的一个新尝试。“他们都来自于本村,区环保局每个月给他们200元的电话费、交通费。”陈凯介绍,提供的情况查实后,环保部门还会拿出处罚金额的10%作为奖金。在南湖区禽畜养殖最集中的20个村中,每个村都有一名这样的“便衣警察”。“这种做法可能会引起争议,但至少在现阶段对改善环境质量是有益的。”
以往,在夏季来临之际,南湖区就出现鸡鸭在猪粪板结的河面上行走,黑水翻泡、蚊蝇成群的景象。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成为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瓶颈,也是浙江省级督办的重点环境整治问题之一。
为此,南湖区全面启动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仅2008年就投入1.05亿元,全区2812户生猪存栏50头以上的养殖户(场)完成了治理,其中217户生猪存栏3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场)还实现了零排放。在治理过程中,南湖区探索出采取分散处理和集中利用相结合、农牧结合和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同步推进的“南湖模式”。目前,“南湖模式”已被广泛认为是平原水网地区开展畜禽排泄物治理的有效途径之一,走出了一条具有平原特色的“农牧结合、生态高效、资源循环、环境友好”的治污新模式。在农业部、环保部相关研讨会上,这一模式受到了专家领导一致肯定。今年,南湖区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创新之举,被誉为“南湖模式”,入选中组部教材。
目前,南湖区对畜禽养殖的监管已经扩大到工业领域,主动引入“第三方”监管,应运而生的是“外部环境监管公司”。据悉,引进民营环境监管公司对排污企业实行长效管理,这在全国尚属首创。在南湖区,有一家名为“天渊环保技术服务公司”的企业专门提供“盯梢”服务——其员工的主要工作就是时刻紧盯着当地9家重点监管的排污企业。如果发现异常,他们会立即通知环保部门,并提供“诊断报告”。
自监管公司进驻以来,南湖区的环保监管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辖区内水质明显好转,监测达标率由2008年初的73%提高到目前的97%以上。
初始排污权有偿分配和交易
——引入市场机制,探索基层环保新道路
这两天,余新镇雄达染织有限公司负责人吴惠斌忙着建造污水生化池。这个投资330万元的工程完工后,可使部分原来排放的车间水得到回用。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公司每天排放废水900吨,污水生化池运行后,每天可减排200吨。以此计算,公司一年可节约管网排污费近15万元、排污权费57.6万元、水费11.4万元,几年后就可收回建设成本。
“现在排污,排的不仅是废水,也是钱啊。”吴惠斌说,实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后,企业排污越多,交费也就越多。如果公司用完26吨COD排放指标,当年生产就会“卡脖子”。
在有偿分配新旧污染源过程中,南湖区规定排污权拥有者除对排污权有使用权外,还依法拥有对排污权占有、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在实施上,一方面对新污染源实行全市统一初始指导价,即COD8万元/吨,SO22万元/吨;另一方面,为顺利推进工作,减轻老企业对政策的抵触情绪,南湖区对老污染源在统一有偿分配原则下,给予一定幅度优惠,以新污染源60%的价格执行,即COD4.8万元/吨,SO21.2万元/吨。
截至目前,南湖区已完成对近500家企业的初始排污权有偿分配,涵盖各行业、各乡镇的所有重点企业,完成交易金额近3000万元。涉及COD指标2168吨,占南湖区COD指标总量的97.3%;SO2指标3103吨,占南湖区SO2指标总量的99%,基本完成全区范围的初始排污权有偿分配。
随着排污权交易深入,企业之间的排污权二次交易也正在逐步展开。8月份,嘉兴市旭马五金喷涂厂和嘉兴市振涛五金喷涂厂完成了南湖区首笔企业间排污权交易;9月份,又有2笔企业间的排污权二次交易完成,交易金额近30万元。截至目前,南湖区参与排污权交易的企业达到505家,交易金额达3350万元。
“当前,政府在保增长的同时,不能放松抓节能减排工作。排污权交易的实施,促使许多企业从过去的被动治污向主动减排转变。”陈凯表示,以排污权交易为制度依托,南湖区出台了《嘉兴市南湖区2009年主要污染物减排计划》,把减排任务具体落实到相关企业和项目,并认真抓好重点排污单位治污工程建设的进度跟踪、督查。今年南湖区已落实减排项目14个,重点以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印染企业中水回用工程、电镀企业“提标改造”工程及热电厂循环流化床整改为主。主动介入项目前期工作,把好项目审批关,强化源头控制,今年已否决项目19个。并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8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验收。同时,成立了化工行业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嘉兴工业园区环境整治行动计划方案》、《南湖区化工行业专项整治实施意见》,明确了整治要求和整治任务,出台相应的经济补偿配套政策,采取“一厂一策”的办法,全面实施“关停并转”,分阶段全方位开展了化工区整治。
这一系列的举措成效显著。南湖区最新飞行监测结果显示,全区企业的排污达标率为93%,同比增长近20个百分点;污水管网的进网TOC(总有机碳)浓度则为平均每升156毫克,同比下降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