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关于“幸福”
这几天,吃过晚饭,只要不下雨,58岁的吕焕琴和老伴就会带上18个月的外孙到城南公园遛弯。那里常有不少老年人聚在一起练歌,吕焕琴也总会忍不住上前唱上一段。
“跟他们很熟啦,还有明月公园里的一帮子,也都是朋友了,一起唱唱歌很容易熟悉的。”吕焕琴的普通话带着浓浓的东北口音,2006年从齐齐哈尔来到嘉兴定居的她十分快乐,显然已融入了嘉兴这座南方城市。
但吕焕琴说,在嘉兴,她也曾有过郁闷的时候,刚来那会儿,话听不懂,又没朋友,性格开朗的她难免感到失落。“不过这段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多亏朋友把我介绍到了合唱团,我在老家是单位合唱团骨干,积累多年的合唱技巧总算派上用场了。”吕焕琴开玩笑地说,参加街道里的合唱团是她嘉兴生活由“不安”到幸福的转折点。
“吕阿姨很积极,还帮我们社区成立合唱队。”东栅街道云阳社区居委会主任夏德珍说。吕阿姨说,每次回老家,她都会“炫耀”她的嘉兴生活是多么幸福。
故事二:关于“自信”
“郎大姐现在可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哦。”提到团员郎解,南湖区残疾人合唱团副团长盛俊常常这么说。在福利院长大、没有父母、不能正常直立行走,这样的经历很难让人与这个朋友口中开朗、多才多艺的郎解联系起来,但生活中的她就是这样。
郎解说,自己从小很坚强,爱看书学习,但有时也难免缺乏自信。“合唱给了我这份自信。”2005年,郎解加入南湖区残疾人合唱团,“都是残疾人,交往起来不拘束,又有相同爱好,感觉一下子多了很多亲人。”郎解说,合唱团让她很有归属感。
2005年,郎解和团员们参加了南湖合唱节。“第一次登台很紧张,没想到我们一上台,台下就爆发出了热烈掌声。”郎解说,这样的经历令她终身难忘,她觉得十分自豪。现在郎解还发展起了其他艺术兴趣,学习陶笛和绘画。“看到残疾人,不管认识与否,我都会邀请他们参加合唱团,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让残疾人融入社会、找到自信的好途径。”郎解说。
故事三:关于“追求”
相比吕焕琴和郎解,今年40岁的卢梅兰可算是专业人士。作为南湖高级中学的音乐老师,卢梅兰2004年加入了南湖合唱团,想通过合唱了解更多艺术作品,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但五年下来,她的收获却远超预期。
“艺术上收获很大。”卢老师说,他们常和市里的合唱团切磋,还和一些国外合唱团交流,让她对合唱艺术的认识更深更全面,还学会了指挥技巧。“老师一般接触其他行业人士的机会较少,而合唱团人员来自各系统,相互交流时就能更多地了解各种资讯。”卢老师说,合唱还可以帮助自我解压,有什么烦事,唱唱歌、和团员交流交流就感到很轻松了。
相关链接:自2003年11月首届南湖合唱节在“歌城”南湖开唱以来,南湖区已连续举办了6届中国·嘉兴南湖合唱节,规模不断壮大,新活力不断注入,影响力不断增强。120多支合唱团队活跃于南湖畔,每个行政村都建立起了农民合唱队,年年有大赛,季季有比赛,月月有活动,周周有排练,120多支合唱团队从原来的简单齐唱发展到现在日趋和谐完美的合唱,歌声飞扬,催开了群众合唱的春天。随着一镇一品、城乡十大文体联赛等的深入开展,南湖区正将一个全国性的合唱节打造成城市文化品牌,“歌城”二字,已沉甸甸地写入南湖新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