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区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是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马家浜文化的发源地、儒商文化的发祥地。
南湖,地处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长江三角洲都市圈中心,迎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迅猛腾飞,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南湖,在迈入危与机并存的2009年,借着科学发展的春风,凝心聚力,保增促调,全区经济逆势而上,在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中迸发出全新的活力。
深入解放思想——以科学的理念引领发展实践
“没有思想上的解放,就不能有理念上的更新,也就不能有发展上的成就。正是因为南湖区解放思想、打破常规,才有了引进大院名校、重点培育嘉兴科技城的壮举;正是因为南湖区开拓创新、超前谋划,才有了统筹城乡配套改革继续走在前列、争创全省示范的气势。”南湖区委书记魏建明如是说。
在全球金融海啸来势汹涌之际,南湖区同样将这份敢闯敢拼、临危不惧、沉着应对的大气展露无遗。如何抵御金融危机、提振企业信心?如何加快转型升级、破解制约难题?南湖区领导边走访边调研,鼓舞士气、商谋对策;政府部门与企业主动对接,送服务、送政策;企业自身稳“军心”、练“内功”、拓市场。
阳春三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号角在南湖吹响。全区上下明确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深化落实全民创业、全面创新、全区创优的各项举措,扎实开展“招商引资攻坚年、转型升级推进年、统筹城乡突破年”三年活动,全力推进“产业集群、创新推进、和谐构建”三大工程,以真抓实干的精神全力打造南湖区经济发展新优势。
上半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37亿元,增长7.0%;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2亿元,增长8.5%,区级地方财政收入4.94亿元,增长18.2%,处于全市领先水平;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31亿元,增长15.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93元,农村居民人均现金纯收入5812元,分别增长7.0%、6.5%。
坚持崇尚实干——以争先的干劲打造发展优势
“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大量项目签约带来的是比黄金更重要的信心。”3月28日,南湖区春季招商推介会暨项目签约开工仪式打了2009年响亮的“头炮”,会上一举签下内外资项目25个,9个项目当天集中开工。信心的关键是实干。南湖区正铆足干劲,全力以赴打好“招商引资攻坚战”、“转型升级持久战”和“统筹城乡突破战”。
发展动力在招商攻坚中不断提升
历时近三个月的第七届“南湖之春”文化经贸活动是今年上半年的重头戏,以活动承载发展,结出了“互动双赢”的丰硕成果,将“招商引资攻坚年”活动引向高潮。
而这与前期积极引商、选商,营造浓厚的投资创业氛围是分不开的。全区各镇、街道、园区和相关企业分头拜访客商甚至定点、蹲点招商,足迹遍布日韩、欧美、北京、上海、江苏、福建等世界各地,成功引进了中国电器研究院华东分院、德晨电子、苏州利华科技等一批重点项目。上半年,全区合同利用外资7866万美元,增长17%;引进区外内资40.5亿元,增长10.1%,其中市外内资20.9亿元,增长78%。
南湖区把握机遇、借力发展,在接轨上海中制定了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行动方案,与上海市各地在沪企业(协会)联合会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主动与国家和省产业振兴规划“攀高亲”,长三角教育服务业基地、红星美凯龙市场、四通车轮等大型项目陆续启动建设。全区新开工重大项目85个,竣工45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3.56亿元,增长16.2%,其中工业生产性投资累计完成30.8亿元,增长6.8%。
不断夯实发展平台,筑牢发展地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东区、西区、南区环境优化,永叙路和余步路平湖塘大桥建成通车。启动大科技城规划编制,推进嘉兴科技城“双核六园”建设,博士后工作站、留学生创业园等创新平台引人注目。南湖新区与东栅街道合署办公,配套功能日益提升,国际网球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凌公塘文化主题公园对外开放,国际创意产业园办公大楼改造完成,商务楼等重点项目稳步推进。
产业体系在转型升级中“华丽转身”
申报省重大科技专项20项、省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科技中小企业12家、省农业科技企业3家、省专利示范企业2家;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高新技术研发中心2家、省农业科技研发中心1家……短短半年,全区科技创新已收获累累硕果。借学习实践活动之机,南湖区不断创新机制体制,在全省率先建立县区级产业导向基金,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同时,充分发挥嘉兴科技城的创新引领作用,与10家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无线传感器网络、GPS芯片等重大专项进展良好。
新丰镇重点打造的嘉兴特钢新城顺利推进,七星镇成为全国防爆电器重要基地,余新镇打响了电动园林工具品牌,凤桥镇将目光瞄准了与特钢制品延伸配套的机械制造产业,大桥镇汽配、机械电气等产业近年来 “长势”喜人。据统计,上半年全区香精香料、通讯电子、汽配机电、钢铁制品四大集群产业完成投入15.76亿元,占全部工业投入的51.2%。四大产业的迅速壮大,正是缘于南湖区下辖5个镇日益张扬的产业“个性”,如今,“一镇一品一链”的新格局推动着全区产业加速集聚。
“万元千斤”、生态养殖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又是另一个“华丽转身”。今年,南湖区把养殖业生态型模式、种养结合型模式、休闲观光型模式等六大发展新模式作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全区名优水果、特种水产、精品蔬菜等特色优势农产品规模持续扩大。而在这种模式背后,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扶持。上半年,南湖区鼓励引导工商企业投资现代农业,完成农业生产性投入1.1亿元;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农业龙头企业7家。
4月,嘉兴市首届休闲购物节点燃了全城市民的消费热情,销售额同比增长30%以上。嘉兴休闲购物节是市、区联动发展的一次生动演绎,更是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的一次精彩亮相。上半年,全区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62.3亿元,增长15%;利用楼宇面积26.1万平方米,新增注册资金18.1亿元。政府“牵线搭桥”,服务行业“抱团发展”,新建电子商务、零售业、金融等5个行业协会,目前协会总数已达到11个。国际中港城旅游商贸综合体、嘉兴科技城科技服务业基地、南湖新区专业市场群等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使现代商贸业能级进一步提升。
城乡发展在统筹推进中“全面突围”
南湖区七星镇东进村村民徐志明在实地踏看了位于集镇的住宅小区后,决定把家安置到镇上去,他和家人盘算了一下,这一搬,他家仅房产就增值50多万元。
“两分两换”改革试点工作让越来越多的“徐志明们”在农房改造集聚中得益。今年年初以来,作为“两分两换”试点的七星镇、余新镇积极筹资融资,全面启动了公寓安置房的土地下征、规划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七星镇三家浜社区、江南新家园三期、嘉城绿都和余新镇余贤小区四个试点置换区建设进度明显加快。截至6月底,七星、余新两个试点镇已完成农房搬迁签约1628户,拆除旧房317户。同时,大桥镇也启动实施了统筹城乡发展实验示范区建设,新丰和凤桥创新方法,因地制宜地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共集聚农户551户。
6月,从国家民政部传来喜讯,南湖区成为首批7个“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之一,并应邀赴北京参加新闻推介会,交流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经验和特色。今年,南湖区启动实施了新一轮“百千”工程,编制优化“1+X”村镇布局规划,形成“5个城镇社区+18个中心社区”的规划体系。启动农村新社区7个,竣工农房334户,完成新社区公建投入1421万元,农民转移集聚方向更明确、重点更突出、措施更有效。
土地流转加快推进,组建了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去年以来全区已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54万亩,实现二次流转面积1.71万亩,其中今年1至6月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29万亩,实现二次流转面积8046亩,新增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面积7636亩。
振奋改革精神——以创新的举措破解发展难题
振奋改革精神,是南湖区追求事业、战胜困难、做好工作的力量源泉。上半年,全区经济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下半年更不能自满松懈,须继续巩固扩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果,在改革中破解难题,在开放中求得巨变,在创新中增强活力,实现新一轮的又好又快发展。
破解发展难题,还需不断深化经济转型升级机制建设,以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机制、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机制等为突破口;破解发展难题,还需不断深化对内对外开放,大力发展世博经济,创新开放平台发展机制,从政府为主向“以民引外”、“以商引外”和“以外引外”转变,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公司和知名品牌;破解发展难题,还需不断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深化完善“两分两换”试点,全面推进现代农村新社区建设,加快现代新市镇建设。
站在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上,南湖区上下必将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坚定必胜信念面对挑战,坚决用百倍功夫攻坚克难,全力打好“招商引资攻坚战”、“转型升级持久战”和“统筹城乡突破战”,以高度的使命感、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以优异的成绩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