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收获的季节。
文化的季节,亦如此。
南湖中国城市合唱周暨第七届南湖合唱节即将唱响。
伴随越唱越响的歌声,南湖区文化建设的音符也始终激昂跳动,68万南湖人民文化生活的乐章,日益动听。
南湖人深深知道:文化作为发展软实力,只要通过不断创新锻造,就能成为区域科学发展的坚实而强大的支撑力。
文化的力量,正熔铸南湖的每一寸土地。
文化的力量,正浸润南湖的每一个居民。
“哆”——在希望的田野上“种文化”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南湖农民如今正热火朝天地干着一项前所未有的“农活”——“种文化”。“种文化”,说的是农民群众像种庄稼一样,普遍、经常性地开展自娱自乐的文化体育活动,把“文化的种子”,“种”入乡村大地,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种文化”让南湖农民闪亮登上农村文化舞台。“音乐一响,心情舒畅。”对36岁的南湖区余新镇黎明村妇女倪玉芳来说,村女子舞蹈队就像一块磁铁,吸引着她一次不落地参加排练、演出,上班的疲惫似乎烟消云散。她说:“这个时候,我就感觉自己回到了十七八岁。”
倪玉芳在村里的一家羊毛衫厂工作,生产旺季时经常加班,倪玉芳为了排练,前一天会主动加班到夜里十一二点,把第二天的活先干完。排练和上班冲突时,倪玉芳就去找厂长请假,厂长总是笑眯眯地一口答应。
在这个近5000人的村里,像倪玉芳这样热爱文体活动者随处可见。黎明村是远近闻名的“文艺村”,一个村有11支文体队伍和140多名队员。听到鼓乐响起,吃过晚饭的村民们就走出家门,像溪流一样汇聚到灯光球场。看各支文艺队排练的人,多则上千人,少则三四百人。这样的日子每周有三四天,从晚上六七点到九点多,村子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扭秧歌的、敲锣鼓的、舞狮子的、吹唢呐的、跳健美操的……演者起劲,看者点评,其乐融融。
队员们的构成也很有意思,有下地种田的壮劳力,有在厂务工的小青年,有在家忙活的家庭主妇,还有经营企业的女老板。张茶芳与丈夫一起经营一家工艺品厂,生意虽忙,但秧歌排练从不耽误。说起文体活动的好处,29岁的舞蹈队员刘巧姝说:“身体好了、气色好了,每天干活更有精神了。”
不仅在黎明村,南湖全区数万农民都欢欣鼓舞地投身到“种文化”活动中:握锄头的手拿起数码相机,吹唢呐的“改行”拉起大提琴,种田的大妈跳起了现代舞……倪玲芳是区文化馆的工作人员,随着农民喜欢上自己的“戏”,精通节目编排的她一时成了各村争抢的“宝贝”。“别看他们基本功不扎实,但这些农民的认真劲真让人感动。”倪玲芳深有感触地说。
通过“种文化”,南湖区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像火山般爆发出来。据统计,上半年全区各镇、街道共举办文化下乡演出27场,观众达35460人次,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农村文艺团队的建设,真正使送文化变为“种文化”。
“我们不仅在农村‘种文化’,更要让它开花、结果。”南湖区委宣传部领导说,“种文化”活动开展以来,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及精神面貌正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让农民变得快乐自信,让农村变得和谐文明。
“来”——打联赛成农民生活新时尚
给农民一方舞台,他们就能演绎众多精彩。
通过“种文化”活动,越来越多的南湖群众走上了舞台。为让他们更加闪亮地“秀”出自我,南湖区在2007年顺势推出“城乡文体十大联赛”活动,由群众推选文体活动,镇、街道报名申办赛事,打联赛成了南湖区农民生活新时尚。
从2007年起,南湖区以“活动共办、人才互补、资源共享、群众广泛参与”为宗旨,引入创新运作机制,充分运用各方资源,全面开展“城乡文体十大联赛”活动,把农民请上舞台:拟订16项赛事在当地媒体公示,根据群众意见,最终确定了太极拳、舞龙、篮球、合唱、腰鼓等10项作为十大联赛的比赛项目。
欢快的鼓声开始在南湖区城乡响起来。十大联赛之一的健身腰鼓总决赛在新丰镇文化广场举行。经过60多场的预赛后,17支腰鼓队杀进了最后的决赛。新丰镇乌桥村腰鼓队领队王金妹告诉记者:“以前姐妹们连腰鼓都没摸过,自从组建了腰鼓队,我们白天上班,晚上练习,每个星期集中训练一次,成立两个多月就来参加镇里的预赛,没想到能杀入决赛。”
据介绍,与以往区里包办文体活动不同,十大联赛均由镇、街道自主申报承办,一项赛事常常引来几个镇、街道争抢。余新镇的老年气排球有一定知名度,全镇共有34支队伍,队员近300人。这次余新人没有让决赛承办权旁落,并通过企业冠名的市场化手段,筹集到活动经费。十大联赛项目基本都由镇、街道,区级有关部门申办,企业协办。通过企业冠名和社会投资,已投入资金169.78万元,其中企业投资56.6万元。运作方式的创新实现了街道企业文化与群众文化的有机融合,形成文企联手、文商共赢的局面,促进联赛活动向群众化、社会化、长效化发展。
自己选出来的文体活动,群众的参与热情异常高涨,一大批文体队伍冒出来了,农民们摩拳擦掌,一心想着打进联赛露露脸。七星镇的农民早在年初就开始准备舞龙比赛了,高丰村的陆菊宝等18名妇女还组建了一支女子舞龙队,想和男子汉们较较劲。“虽说都是一个村的,可是从前白天忙着工作,晚上很少出门。有了舞龙队后,大家都以姐妹相称了。”十项赛事各镇、街道共举办110场比赛,参赛群众达5万多人次,观众近30万人次,城乡群众参与率与以往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参赛质量也有极大的飞跃。
“通过打联赛,新组建的群众性文体队伍多了不少。”南湖区领导认为,文化不但要“种”,更要“种”活,南湖区将把十大联赛打造成常年开展的品牌活动,从而使文化的种子能够真正在城乡开花、结果。
这段时间,南湖区第二届城乡文体十大联赛活动正紧锣密鼓进行中,目前,已经顺利开展了踏白船、歌王挑战赛、舞龙等项目。十大联赛活动坚持城乡联动、文体结合、群众参与、地方特色四大原则,分舞龙系列、歌唱系列、水上系列等十大系列,每项系列设子项目,将一直持续到2010年底。
“咪”——城乡文化结对结硕果
在南湖区,“城乡结对”已成为扩大城乡交流的新通道。
有人问: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经济发展能够跨越、收入水平能够跨越、城乡樊篱能够拆除……但是,城乡居民文化融合该如何实现?
南湖区的做法是:全面推行城乡结对,通过以城带乡、城乡联动,让城乡居民在相互了解中相互尊重,在相互学习中相互融合。区领导说,文化软实力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必须给城乡统筹发展“快车”安上一个驱动力更强的“引擎”,提农村文化之质,增农村文化之效,利用文化在城乡间搭桥织网,实现城乡互动、共建共享。
南湖区城乡结对活动要追溯到2004年6月,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全区6个街道和5个镇、48个城市社区和73个行政村签订交流协议,自愿结成对子。5年多来,南湖区越来越多的单位、社会机构加入了城乡结对交流的行列。目前,275个区级以上文明单位、63个农村行政村、59个社区、19个市级机关、40个区级机关参与其中,有503对1006户城乡家庭结成了对子。
通过城乡文化结对,文化走下了殿堂,走下了屏幕,不再是“小部分人”的专利,而是激发了文化热情“集体迸发”,使广大农民成为多元文化的受益者。
2004年6月,南湖街道桂苑社区送戏到余新镇黎明村,双方签订文化结对交流协议。“当时,我和村民们觉得,让农村人像城里人一样跳舞唱歌,怎么可能?”余新镇黎明村党支部书记胡国敏回忆起这一情景时坦言。然而,让他想不到的是,几年来,通过城市社区文艺骨干给农民不定期上课,让大伙明白了两个道理:一是原来文化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近在咫尺;二是原来老祖宗们传下来的乡间田头的舞蹈、小曲,不是“上不了台面”,而是民俗文化瑰宝。目前,南湖区村村有文艺表演团队,部分村庄更是家家有演员。
文化互动促农民向新型农民完美“转身”。南湖区把城乡文化结对活动看成是对农民生活意识的培育过程。他们通过一定的考核措施,让城乡每年都能携手开展一些文化交流活动,促使农民向新型农民完美“转身”。
几年下来,农民的一些生活习惯正在悄然改变。在城市社区的公共场所几乎看不到随意丢弃的废纸垃圾;农村里原来晚饭后经常“小来来”的人,则走下麻将桌,走进训练场,舞舞龙、扭扭秧歌,不仅身体健康、心情舒畅,日子也过得和睦了;节假日,社区与乡村结对家庭走亲访友;暑假里,孩子们社会实践互换角色……同时,文化活动还增强了村“两委”的向心力和村民的凝聚力。
城乡文化结对交流活动,如一张崭新的名片,一串和谐的音符,一道亮丽的风景,已经成为南湖区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新载体、展示城乡文明的新舞台、扩大城乡交流的新通道,为现代新农村建设谱写了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