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余新镇第十四届“渔里之谣”文化节正在进行中,该镇各村都抓紧排练着节目,准备在文化节上露一手。
“渔里之谣”举办了14届,它在该镇农民心中的地位不亚于每年的春晚,而14年的精心文化培育也让余新镇的许多农民渐渐转变了自身的角色。
从观众到演员:
排舞队里的姐妹花
随着一曲富有节奏感的《妈妈恰恰》响起,一个由近20人组成的小方阵开始翩然舞动。抬手、踮脚、转身……队员们每个动作都恰到好处地踩在点上,充满活力又不乏妩媚。9月25日晚上,余新镇金星村村委会小广场上,村里的一支排舞队正在排练。
今年28岁的曹林芳和21岁的曹赳芳是排舞队里的一对姐妹花,“我们一个星期跳三次,马上要在文化节上表演了。”曹赳芳说,姐姐先加入排舞队,她看着觉得很有意思,所以今年也参加了进来,没想到越跳越喜欢,现在比姐姐跳得还勤快。“以前文化节就看看别人表演,今年自己也要上台了,感觉当然不一样啦。”曹赳芳笑说。
排舞是金星村的一大特色文体活动。该村共有5支排舞队,每星期都会开展排练活动,今年8月还在市排舞大赛上夺得了银奖。“今年我们在镇报上刊登了招募队员启事,来报名的人那真是多啊。”该村排舞队的负责人说。
从演员到“编导”:
老师没空自己排
得知晚上要进行文化节表演前的最后一次排练,9月25日,余新镇长秦村村民沈文英起了个大早,准备起了当天的晚饭。“我们排练一般是晚上6点半开始,但我下班就要6点多,所以每次有排练我都会早些起来把晚饭先准备好。”沈文英说,算起来她也是村里文体团队的“元老”了,自从2006年村里成立女子大鼓队开始,她就一直参加。
“今年我们要在文化节上表演扁鼓舞《欢天喜地奔小康》,专门请了群艺馆的老师来教我们。”沈文英说,不过老师也不是常常有空来教她们,所以有时她们自己也得当当“编导”。“我们先用手机把老师的动作拍下来,仔细研究,然后再一起想一起发挥。”沈文英说,她们觉得这个过程很有意思,所以再累再忙也从不耽误文体队的活动。
“这两年,我们镇从来不用为排练节目的事发愁,随便哪个村的文体队拉出来就是一个精彩的节目。”余新镇文化站站长梁钢告诉记者,现在全镇共有文体团队近百支,每个村都至少有3到5支文体队伍,有的村甚至有十多支,且村村有特色,比如黎明村的舞狮、永明村的舞龙、余北村的群口快板等等,并且在各级赛事中获奖不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