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城实验教育集团副总校长、凤桥小学校长王建忠认为:唯有建设特色校本课程,才能更充分地展示学校自身的存在价值,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秀城实验教育集团凤桥小学在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历经了一个特色校本课程项目选定、特色校本课程实施、特色校本课程成效显现的过程,最终从保护和传承凤桥镇本土文化“留青竹刻”为出发点,将“竹刻文化”作为特色校本课程进行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学校注重竹刻特色课程教学,配套建立丰富多元的评价体系,同时加强竹刻教师专业队伍的培养,使“竹刻文化”教育服务于教师、学生的成长发展,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学校已将“竹刻”作为友谊的纽带,走出校门,走入社会,走向世界。他坚信,依托秀城实验教育集团先进的办学理念,凤桥小学的“竹刻文化”将持续而恒久地绽放“智慧奇葩”。
学校演义: 从百年名校到加盟“智慧集团”
秀城实验教育集团凤桥小学,又名南湖区凤桥镇中心小学,创建于1906年,位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璀璨的凤桥镇,下辖一所新篁小学。百年来学校文化积淀丰厚,已基本形成了“高效务实”为核心的校本管理文化,“问题挂牌”为特色的校本教研文化,“快乐德育”为主题的校本德育文化和“竹刻艺术”为载体的校本课程文化,是一所文化内涵丰富的特色学校。
2008年9月,秀城实验教育集团牵手凤桥镇中心小学,成立了嘉兴市首个城乡教育集团。集团本着“资源共享、品牌共创、文化共融、合作共赢”的目标,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积极挖掘城乡联动发展优势,注重借势发展,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在集团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和科学管理方法的指导下,凤桥小学加强新机制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培养有智慧的人。
近年来,学校涌现了一批优秀骨干教师,有1名教师荣获省春蚕奖,1名教师荣获省首批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2名教师被评为市优秀教师,1名教师被评为市先进德育工作者,3名教师被评为区学科教学带头人,20多人次的青年骨干教师在各级各类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奖等。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收获甚丰,每学年都有超过百名学生取得骄人的成绩。
竹刻文化: 为智慧烙上“非遗”的特色印记
凤桥小学坚守“竹刻文化”,缘于源远流长的“留青竹刻”,俗称“皮雕”,源于唐,盛于明清。这种技法,只留竹子的青筠,不仅精巧,而且外表润泽,它融雕刻、书画、诗文、印章、造型于一体,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已被列入嘉兴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省民族民间艺术家冯嘉生先生是现代凤桥留青竹刻的掌门人,其制作的竹刻作品《清明上河图》曾获省“天工”奖,为救“留青竹刻”于失传的境地,凤桥小学主动担当起了保护与传承工作,进行特色校本课程开发,让竹刻艺术进课堂,发挥竹刻多方面的教育功能,以达成培育想象丰富、心灵手巧、充满智慧的学生的目的。
特色1
显性课程进入课堂
校本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校情开设课程,体现了校际之间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促使学校之间开设不同的校本课程,也就有了学校的特色。学校将“竹刻”课程列为正式课程列入课表,每周固定安排1课时的教学时间,安排3位专职教师,专用教室,配足器具器材等确保特色校本课程的实施。学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1~3年级学生主要结合学科教学渗透竹文化、竹刻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学习,进行竹叶画、竹叶(枝)剪贴画、竹刻打样画等教学。而4~6年级学生则为“竹刻技艺”的学习对象,从初步的技能开始,从简单的字、画开始尝试雕刻。学校为此专门设立“艺新轩竹刻社”,吸收对竹刻有着浓厚兴趣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为学员。学校还开发了独具特色的《儿童竹刻》校本教材。教材按“竹片处理——图案上竹——竹刻创作(基本技艺)——作品题材——作品欣赏”共五大部分十二课内容,其中还穿插了有关竹刻的历史、作品的收藏、作品的鉴赏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基本满足了小学生学习竹刻及对竹刻相关知识了解的需求。
特色2
隐性课程并驾齐驱
如果只是将《儿童竹刻》校本教材作为学校进行课程学习的唯一内容,那么这样的学习是苍白的,是单一的。所以学校注重创设与“竹刻文化”相关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举办艺术节、竹刻节等活动,加强隐性课程的建设。这样既弥补了显性课程的不足,也丰富了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内涵。如学校建有一个小小“竹博园”,让孩子了解竹子及竹的精神,同时在竹博园内安装孩子下棋的桌椅,让孩子在竹影鸟鸣中享受学习生活的快乐。又如学校还利用走廊的空间设置了“竹刻廊”,在班级内设立了展示角、展示橱等,将学生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调动了孩子学习竹刻的积极性。另外学校还在每年的竹刻节中安排“我为竹刻狂”系列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的舞台,如现场竹刻比赛、“我与竹刻”征文故事比赛等,充分展现了学校竹刻特色教学的成果及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在学期结束前进行考评,通过考评发放段位证书,评比“竹刻之星”,充分地挖掘了孩子的潜力,又加快了孩子个性的发展。学校举办过“竹刻文化之我知”论坛,“竹刻·文化课学习·成绩”沙龙活动等。学生提高了竹刻水平,又摸索出了竹刻的创新制作方法,还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特色3
校本研训多元推广
学校十分重视开展竹刻校本研训活动,以保证特色课程的推广与持续发展。学校专门组建了一个以教科室为领导,以校外专家团队为智囊团,以竹刻专职教师为主要实施者的研究组织,专门进行课堂教学、学生评价、学科发展等方面的研究。随着教学中碰到的问题不断出现,针对“竹刻图案中如何利用美术课堂学生习作画进行雕刻”的问题,在学校品牌教研活动中,“问题挂牌”研究组及时开展了探索研究。《以竹刻为载体推进民间艺术传承教育的初探》课题也在学校领导及教师的思考中产生了,课题成果获得了南湖区三等奖。竹刻专职教师撰写的论文《竹刻教学中的多元化评价》也在比赛中获奖。
特色4
深度拓展文化品牌
近年来,凤桥小学除了积极开发“竹刻文化”这项特色活动外,还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与嘉兴市迈威尔工艺制品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开发与“竹刻文化”相得益彰的“陶笛文化”,进一步深度拓展学校的特色文化品牌。“陶笛”是由中国古代土制乐器“埙”演变而来,音色空灵悠扬。自2007年6月开始,学校将陶笛吹奏作为学生掌握的一项艺术技能目标进行培养,并将陶笛教学也纳入课堂教学。同时学校成立了“迈威尔陶笛社”,社员多次参加社区、南湖区组织的文艺活动并崭露头角。今年在“盛世中华”全国民族器乐邀请赛嘉兴市比赛中获一等奖。学生第一张陶笛演奏CD也已录制完成。
学校名片
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
浙江省示范小学
浙江省绿色学校
浙江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浙江省校本教研示范学校
浙江省卫生先进单位
浙江省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示范学校
嘉兴市文明单位
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
嘉兴市教科研基地
嘉兴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达标示范学校
嘉兴市陶行知实验学校
南湖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先进学校
南湖区“竹刻文化”教育特色学校
凤桥小学“竹刻文化”
特色教学进行时
2003年8月,成立学校创特色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2003年9月,“凤桥竹刻”特色项目引入学校,竹刻兴趣小组成立
2003年9月,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家冯嘉生到校辅导
2004年5月,兴趣小组成员第一批作品诞生,呈现在全校师生面前
2004年9月,竹刻特色项目继续深入,完善创建特色学校规划
2005年8月,学生竹刻作品参加全国第三届劳技教育创新作品大赛获铜奖三件
2006年9月,南湖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到学校调研特色学校创建情况
2006年10月,南湖区委罗献忠副书记到学校调研特色学校创建情况
2007年3月,嘉兴市委宣传部、南湖区委领导到校调研特色学校创建情况
2007年4月,学校面向南湖区举办传统文化教育展示活动
2007年4月,南湖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再次到学校调研特色学校创建情况
2007年6月,南湖区政协领导到学校调研特色学校创建情况
2007年8月,学生作品参加全国第四届劳技教育创新作品大赛获银奖一件
2007年9月,学校在4至6年级共22个班中开设竹刻课程
2007年11月,学校竹刻教师前往上海嘉定区黄渡中学交流学习
2007年12月,“竹刻作品”作为办学成果在学校百年庆典上展出并获好评
2008年3月,学校在南湖区创建特色学校会议上作经验交流
2008年5月,嘉兴市政协部分委员到校调研“凤桥竹刻”教学工作开展情况
2008年5月,学校第一套竹刻校本教材《儿童竹刻》完成
2008年5月,韩国全南罗道和顺教育代表团到校参观特色办学情况
2008年6月,学校第一届竹刻展在嘉兴市图书馆举办
2008年6月,学校“艺新轩”竹刻社成立
2008年6月,学校竹刻作品参加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宣传活动
2008年6月,浙江日报、钱江晚报、新华网等媒体对学校竹刻特色教育进行报道
2008年10月,美国“全球印第安纳”项目学校代表团到学校参观竹刻艺术
2008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博导曹本冶先生一行,在南湖区教育文化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柴志刚的陪同下参观学校的竹刻“非遗”教学
2008年12月,学校被授予南湖区“竹刻文化”特色教育学校
2009年3月,学校被授予“浙江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2009年6月,学校第二届竹刻文化展在嘉兴市新华书店举办
2009年6月,学校被授予第一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