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缇世家
农村新社区
订单萎缩,出口受阻,库存增加……面对去年下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冲击,1390多家工业企业中绝大多数是外向型民营企业的余新镇上下顿时也感受到寒意阵阵,怎么办?被动地等待、观望没有出路。余新镇党委、政府变压力为动力,在逆境中求发展,抓住新市镇建设和全市统筹城乡先行试点的机遇,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自主创新创优之路,向全市人民亮出一份漂亮的中考成绩单——
1至6月,余新镇经济加速发力、奋勇前行。全镇工业总产值35.34亿元,同比增长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11.67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工业生产性投入7.1亿元,同比增长9%;税收入库数1.55亿元,同比增长41%以上。各项经济增幅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在全市镇域经济中继续处于“领军”地位。
危机中走出生机:自主创新加快三大产业集群步伐
制造业的冬天,在2008年下半年不期而至。
以金属制品及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纸业包装、塑料制品、木制工艺等块状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余新镇产业集群,是余新经济的活力所在,然而,金融危机使余新镇民企原有的生产加工型、低成本竞争等优势逐渐消失,原材料价格上涨及银行从紧货币政策,投资惯性作用逐步递减,产业结构和经营模式上的一些弊端随之显现。全镇四大行业中出现了纺织服装业、金属制品及通用设备制造业保持增长,而造纸及纸制品业、塑料制品业则有所下滑的 “两增两减”现象;工业获利情况不平衡,招商选资和项目投入的难度同时加大,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受到严峻挑战。
“危机,是危也是机!”在对危机认识这方面,余新镇党委、政府认为,“民营企业要发挥出最大的活力优势,既要善于稳健经营,防范和化解风险,更要敢于开拓创新,勇于转型升级,真正把这次危机作为契机,看到危机中蕴藏的重大机遇,自我加压,比别人‘转得快、转得好’,唯有如此,才能化危为机。”
此言不虚。纵观整个长三角民营经济大局,金融危机在导致经济增长下滑的同时,也创造了许多新的商机,一些有资金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抢抓机遇扩张资本,加上国家适时出台了拉动内需的多项重大举措,实施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这一切对于余新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敢想更要敢做。于是,在“敢把危机当契机”思想的鼓舞下,余新镇果断出手,自主创新,主动升级,打出了一连串漂亮的“组合拳”:
着力推进机制创新,实施创新推进工程,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实施科技创新和新产品研发。上半年已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梦迪成功成为余新镇第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农业科技型企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各类创新企业9家。申报市级科技项目23项,省级项目3项;省级新产品3个。目前,作为电动工具产业龙头的亚特电器已迈入上市准备阶段,有望实现余新镇上市企业零的突破。
积多年镇域经济发展之经验,余新镇始终把三大产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看作是一个综合体来对待,善于“弹钢琴”,提倡产业互动发展,为壮大镇域经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一产上,以加快推进“两分两换”为契机,积极发展都市型生态高效农业,加快渔里休闲农庄及仁和农庄牡丹园建设,健全功能,提高投资产出率。以农业招商为突破口,加大对流转后土地的综合投资开发力度,上半年总额为200万美元的马来西亚龙脑樟数种植项目成功落户余新,成为我市目前为止最大的农业外资项目。明星村流转土地5325亩基本完成招商,6个农业项目已开工,上半年完成投入1870万元,累计投入5020万元。
二产上,积极提升五金机械、塑料加工等传统产业,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坚持项目建设和产业培育相结合,1至6月,工业功能区新增开发面积403亩,功能区投入7.1亿元,增长11%。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的电动工具产业园,目前已进入实施阶段,镇东工业功能区道路建设进一步完善,为余新的招商引资和项目投入搭建了平台,上半年全镇合同利用外资123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5万美元,引进区外内资3.79亿元。
三产发展乘势而上再上台阶。世茂新城、香缇世家、茗品别墅、三泰家园等一批高档房产项目相继开盘,销售势头良好。依托新行政中心及高铁站台建设,对南北湖大道西侧新行政中心商业地块进行专项推荐及招商,目前已与多家单位开展意向洽谈。
“如果没有半年前的强力转身,也许我们还在苦苦挣扎之中。”从余新镇主要领导镇定自若的眼神里,我们读出了余新经济的广阔前景。同时,余新经济在这次危机中的逆势飞扬,再一次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危机之中又蕴藏着转型升级的机遇,谁把握了这个机遇,谁就能够再创新优势,实现新辉煌。
高铁开启新时代:新市镇建设迸发新动力
摊开嘉兴版图,不难发现,余新镇无疑处在嘉兴东南新城延伸线的一个黄金分割点上。全镇79.9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坐拥沪杭高速、乍嘉苏高速、杭州湾跨海大桥高速和在建的嘉绍快速通道以及南北湖大道,省级航道海盐塘多处交通要道。而高铁的落户,更是将余新镇推上了整个嘉兴触摸沪杭两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脉动的前哨。
2009年3月,位于余新镇黎明村与余北村交叉口处的沪杭高铁专线嘉兴南站工程在余新动工,嘉兴市民期盼已久的高铁梦成为现实。在不远的2010年10月,嘉兴将拥有总长85公里的轨道交通,而拥有其中11.691公里高铁铁路和枢纽嘉兴站的余新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由此带来的是余新—大嘉兴城市格局、功能和规模的演变:
7.7平方公里的高铁板块将成为我市未来发展的核心区域,高铁站台400至800米的步行区域内将规划高密度商业区,外围则是次高密度高档居住区,高速公交系统(BRT)和有轨电车则将实现高铁站台与市区间的便捷通行。
而市发改委描绘的“嘉兴国际商务区”蓝图则更为具体:“依托嘉兴高铁站点,商务区主要规划商业核心区、创意产业区等,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房地产等行业。”
“1公里+18分钟”。在通向余新的大道上,随处可见的标语向人们传达着这样一个高铁理念:只要花18分钟,再加上1公里,余新就与沪杭无缝对接,“双城记”或“多城记”即将在余新这个嘉兴南翼小镇上演。
根据设计,嘉兴南站将建成沪杭高铁起终点外的最大站点,可容纳2300人同时候车,站前北广场将有260个停车泊位,至少将有4条道路直接通达该站。
“同城距离不等于同城效应,面对历史性机遇,余新镇需要做得更多。”余新镇党委、政府深刻认识到,高铁开通后,不仅要在商业、交通、生活设施等方面紧紧跟上,更要做文化软环境上的接轨工作,配合市政府规划发展沪杭高铁嘉兴站商务区成了余新镇党委、政府的当务之急。
围绕高铁嘉兴南站商务区,高起点推进新市镇建设。加快高铁嘉兴南站商务区北侧、嘉兴世贸新城南侧的石堰小区二期建设,其中一号地块房屋主体已全部完成,二号地块工程也已开工建设。启动占地307亩、面积26.5万平方米的“两分两换”置换区建设,目前已完成前期方案审定及图纸设计工作。同时,镇行政中心地块搬迁工作顺利完成;1至6月,全镇市镇建设投入1.93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3500万元。
加快推进新行政中心核心区建设,启动老卫生院地块的旧城改造工程及梦迪老厂区的“退二进三”工作,开工建设新盛路、茜柳路、新贤路南延伸段、亚特园区经一路。在区二级管网二期工程的基础上,将长秦村安置小区接入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嘉余公路拓宽工程两个标段分别进入施工和设计阶段;南北湖大道完成土地征用和评估工作,已全线开工。
完善农村新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已聚集900余农户,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启动国家卫生城镇创建工作,制定《余新镇创建国家卫生镇工作方案》和相关制度,规范市容管理,切实抓好镇容村貌整治,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的软环境,重现商业繁荣、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 “渔里水乡”风貌。
随着高铁呼啸而过,沿线地段将被点石成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余新,这座沪杭之间的中心镇必将成为现代、生态的沪杭“市中心”。余新,必将成为拉动嘉兴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跨越梦想谱新篇:城乡统筹事业好戏连台
提升百姓生活品质,改善民生,造福于民,始终是余新镇党委、政府的坚定目标和不懈追求。
如今的余新镇农民越来越像城里人,饭后到镇中心公园散散步,或者到镇图书馆看看书,甚至到文化中心打球跳舞等等都已经成了家常便饭。更让不少余新人自豪的是,退休可以拿退休工资,看病有城乡合作医疗报销。有数据显示,目前余新镇已有2万多名农民参加各类养老保险,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全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35609人,参保率达到97.35%,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695元,今年上半年则达到了6300多元。
近年来,余新镇党委、政府把“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作为余新经济社会发展主旋律,倾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推进基层民主。除了在就业、养老、社会保障、合作医疗等方面替农民解除诸多后顾之忧外,在教育、卫生、交通等与农民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上,政府都竭尽全力做好后勤服务和保障工作。
自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余新镇着力做优服务。镇便民服务中心及时调整工作方法,采取“一个中心办理,天天服务群众”的办事方式,开展“周六为民服务日”活动,树立了“服务更优、效率更高、形象更佳”的政府窗口形象。为了完善村(社区)干部监督长效机制,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余新镇在上半年还出台了《余新镇村(社区)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明确了干部的投资、购房、借贷等重大事项15天内报告的制度,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好评。南湖区委书记魏建明为此专门批示:余新镇的做法是基层组织公信力和廉政建设的好措施,值得重视、实践探索和总结。
不仅如此,余新镇还率先在全区有组织地实施“两代表一委员”接访试点工作,规定每月的10日、20日和30日的上午为接访日,由153位区、镇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和政协委员轮流坐镇,及时倾听群众的建议和呼声,着力把矛盾和各类问题化解在基层,解决在第一时间,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两分两换”改革试点工作也进展顺利。目前明星村和余西村两村土地流转工作基本完成,流转总面积11625.32亩,其中明星村流转土地5324.32亩,签订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687户,签协率达96.49%;余西村流转土地6301亩,签订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914户,签协率达99.13%。
今天的余新,文明和谐的新风已经吹进了每一个人的心中。志愿服务,一个文明城镇的细节,正在慢慢放大,变成余新的一张亮丽“名片”。一支支社区服务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红领巾楼道”、“党员绿化带保洁区”、“巾帼治牛皮癣服务队”……“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已成为很多余新人的一种生活常态。
漫步在已建成的余新镇农民新社区,四通八达、平坦宽阔的小区道路,随处可见的健身路径、园林小品,设施齐全的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不由得让人眼前一亮,仿佛置身于环境优美的都市大社区。 “长秦村图书室”和金星、普光村社区建设分别获得了国家文化部和民政部的高度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