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彩挂竿头,榴花似火,耳畔画鼓喧雷,号角争鸣,身边笑靥缤纷,罗衣飘香……昨天的市区月河历史街区,鼓声、歌声、掌声、欢笑声响遏行云。上午9时整,一场喜庆欢腾的文艺表演掀开了2009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的“盖头”。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内,四大主题活动、十项群众性活动将陆续登场,让全城百姓共享这场活色生香的民俗文化盛宴。
省政协主席周国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周小璞,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省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童芍素,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以及市四套班子领导等出席了开幕式。市委书记陈德荣致词并宣布开幕,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卫宁主持开幕式。
陈德荣说,嘉兴地处吴根越角,是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其中的端午习俗更是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据史料记载,端午也是吴越地区百姓对忠臣名将伍子胥的纪念之日。嘉兴的端午习俗节庆活动早在南宋时期就已形成,至明清时达到鼎盛。时至今日,端午节已经成为嘉兴最具鲜明代表性的地方特色民俗节日之一。“当今时代,文化对经济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文化已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最为基础、最具持久性的竞争力之一。”他说,嘉兴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是近年来,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要求,把建设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作为一项重要发展战略,切实加强对优秀民俗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去年,“嘉兴端午习俗”被正式列入首批浙江省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基地。作为端午民俗的保护示范地,市委、市政府决定在近年来成功举办江南文化节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品牌,隆重举办2009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我们相信,通过此次端午民俗文化节的举办,嘉兴一定能加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的步伐,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同时也一定能使全市上下进一步坚定创业创新、保增促调的信心,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旗风猎猎,锣鼓喧天,16名小伙手持8米高的五彩旗幡挺胸而立,35名鼓手边鼓边舞,流动穿梭,宛若龙舟竞渡,激昂振奋,这是舞蹈《金鼓迎福》;楚风音乐中,48名楚服女子手持艾叶,腰挂含有各种吉祥寓意的香囊,婆娑起舞,婉转流畅,这是舞蹈《香囊纳福》;30名男子戴着灵兽面具,披着豹裙,手持降魔杵,跳着降魔驱毒的舞蹈,12名虎童戴着虎王帽,穿着五毒围嘴,披着虎裙,持菖蒲剑,以虎拳加入舞蹈,这是取材于端午节时清扫庭院、驱除五毒的民间习俗的舞蹈《辟邪祈福》……或古朴庄重,或喜乐欢腾,随着文艺表演的进行,浓郁的民俗文化味也在默默间沾上现场上千名观众的心衣。
在昨天的开幕式上,不少采撷自民间的艺术明珠首次登台亮相于市民面前。出招敏捷、收招迅速,十多位小伙将大刀舞得虎虎生风,《江南船拳》一亮相就引来喝彩四起。节目指导老师、南湖区武术协会副主席韩海华告诉记者,江南船拳是嘉兴土生土长的武术奇葩,与武当拳齐名,其特点是桩牢身稳,出招敏捷,收招迅速,似出非出,似打非打,刀、剑、棍、船桨、撑杆等都是其使用武器。“江南船拳由旧时嘉兴渔民在船上强身健体、保卫家园衍生而来,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在正在申报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次能参加开幕式表演,我们感到特别荣幸。希望能把江南船拳的魅力展现在更多人的面前,让大家都来关注、喜爱身边的这些民俗文化。”韩海华说。
挖掘并展现嘉兴本地民俗文化资源,让嘉兴市民及四方宾客都来感受深厚的嘉禾文化底蕴,正是本次民俗文化节的一大宗旨。昨天上午,嘉禾端午民俗体验馆隆重开馆,为百姓打开了又一扇亲身感受嘉禾端午民俗文化的大门。市领导陈德荣、李卫宁共同为体验馆揭牌。
沐兰净手、以砖测午、挂香囊、踏瘟神、裹粽子……丰富的内容吸引着市民蜂拥进入馆内体验。市区78岁的老先生范春贤刚看完开幕式表演,又赶着来这里体验了一圈。他笑着告诉记者:“有些端午习俗我们儿时就有,这次算是重温,有些端午习俗却是我们原本不知道的,这次算是‘尝鲜’了。今天过得很开心,端午文化节果然是我们老百姓自己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