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是我国民间较为隆重的节日,各地的庆祝活动也是形式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赛龙舟、吃粽子、门上挂艾叶菖蒲、屋内烧苍术白芷、吃“五黄”、小孩佩带香袋等等。
香袋,也叫香囊、香包,其实是一只盛香料的小小布袋子。古时候,人们常佩带在身上,既可以做装饰品,又用以辟秽恶之气。
香袋一般用绸缎缝制。袋缝成后,装入准备好的中药。有的装有白芷、艾叶、辛夷、薄荷、冰片等中药香料;有的装的是冰片、樟脑,良姜,桂皮等;也有的用朱砂、雄黄等香料。虽然选用的中药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香袋中所用的这些中药材,都清香四溢,散发出天然的香气。这种香气,具有开窍、醒神、化湿、辟秽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这些药物之所以有芳香气味,是由于其含有大量挥发油,这些挥发油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这几样中药混合捣碎后,装入袋中,再用五色丝线沿袋口缝扎,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的香袋,玲珑可爱,自然惹人喜爱。
端午节时给小孩佩带一个香袋,民间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绸缎制作的香袋点缀在活泼可爱的小孩的衣襟边,无疑起到了美化装饰作用,让小孩更加漂亮。有一首《绣香袋》的嘉善田歌形象地唱出香袋绣制的过程:
东天日出太阳高,
外旁边走出美多姣。
绣花小针拿仔多几只,
丝线拿仔一书包,
姜黄缎上绣香袋。
第一针要绣天上星和月;
第二针要绣一对松鼠采葡萄;
第三针要绣西天如来佛;
第四针要绣四面黄旗绿耀耀;
第五针要绣五条金龙当空挂;
第六针要绣六只画船浪里漂;
第七针要绣七层头宝塔灯来点;
第八针要绣八仙过海乐陶陶;
第九针要绣文武百官去上朝;
第十针要绣北京万岁朝南坐。
一只香袋来绣好,
反面绣点小花巧,
四角要绣四棵杨柳树,
当中要绣天下闻名洛阳桥。
这首田歌中,民间绣女“美多娇”通过十针把一只香袋绣好,绣出了美妙无比的图案,然后再在“反面”、“四角”和“中间”绣上花案,这样的香袋无疑是一件惹人喜爱的艺术品,也说明了民间绣女有多么高超的绣制香袋的本领。所以,端午的香袋并非是孩童的专利。有一首名叫《缄一封书信拨情郎》的嘉善田歌直接反映了明清时代过端午的习俗,多情女子向心上人送香袋。这首田歌这样唱道:
白鸽子飞来到南窗,
缄一封书信拨情郎。
五月端阳来吃雄黄老酒带香袋,
九月重阳叫你郎来看花鞋。
端午节,在嘉善也叫端阳节。“吃雄黄老酒带香袋”,就是那个时候过端午的习俗,在很多地方也流行,不同的是,在端午前夕,多情的女子“缄一封书信拨情郎”,托飞到南窗上的白鸽子捎给心上人,表达自己的思念,请情郎在端午节时过来吃雄黄酒,还要送他一个自己亲手绣制的香袋……于是,香袋成了爱情的象征,端午节送香袋也成了旧时情人们向封建礼教抗争,追求自由幸福爱情的举措,有了不一般的意义。
当然,经过一段时间后,香袋内的香气必然会减弱,其中的某些抗菌、抗病毒功效也会降低,这时候就应该更换。但是作为小孩“辟秽恶之气”和青年男女定情之物的香袋却代代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