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中心 | 走进南湖 | 人居南湖 | 图说南湖 | 南湖网视 | 南湖文明
■ 南湖区新闻发布会 |教育之窗 | 财经之道 | 健康之家 | 文娱之风 | 食宿之需 | 旅游之乐
■ 南湖红船精神研究会 | 网络新闻培训室 | 南湖网络警务室 | 南湖人才在线
天气预报:晴 17~28℃
南湖区门户网站 ■ 新丰镇 余新镇 凤桥镇 七星街道 东栅街道 建设街道 新兴街道 新嘉街道 解放街道 南湖街道 电话/传真:0573-83688266
您现在的位置: 南湖新闻网 > 科学发展观 > 最新动态

让农民米袋子钱袋子一起鼓起来

南湖区“万元千斤”模式镇镇有特色

 
2009年05月11日 09:44          [发表评论] [ ] [打印]

     5月10日上午,余新镇农庄村的西甜瓜种植大户朱祥祥刚从嘉兴市区送完250箱甜瓜回到家,还没来得及坐下歇歇,又有客户上门来订购甜瓜了。“现在只是开始,第一批甜瓜才上市一个多星期,接下去的一个多月都会这样忙。”朱祥祥笑着说,每年甜瓜还没成熟,顾客就会提前来预订,都说他的甜瓜好吃,其实这与他采用的甜瓜、水稻复种模式密不可分。

  “本来收完甜瓜都是再种一季秋西瓜,但这样的方式病害比较多,种不出好瓜来。”朱祥祥种植的30多亩大棚甜瓜都是实行包装后品牌销售的,品质自然是关键,他用晚稻来代替秋西瓜种植,以此提升甜瓜品质。7月上旬甜瓜收获结束,他立即进行土地整理,掀去钢管大棚所覆塑料薄膜,在距离大棚周边50厘米处直播晚稻。朱祥祥说,甜瓜与水稻粮经复种后,甜瓜的病菌少了,亩产量能明显增加,而且晚稻的长势也特别好,一般7月下旬播种的晚稻产量都不高,可他瓜田里种出来的晚稻连续两年亩产都达到500公斤以上,去年每亩甚至达到了550公斤。晚稻产量高,但使用的肥料却比单季晚稻少了许多。朱祥祥告诉记者,如今虽然只种一季瓜,但甜瓜的产值每亩有12000多元,再加上亩产值1000元的晚稻,效益真的不错,而且甜瓜品质也因轮作有所提升,销售不再上农贸市场零售,品牌包装后每箱6至7公斤的甜瓜能卖68元。

  西甜瓜作为余新镇的一大特色农产品,甜瓜、水稻这种粮经复种模式已被不少农户所采用,共有400多亩。余新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了甜瓜-水稻,当地采用大棚蔬菜-晚稻轮作方式的田块也有1000多亩,这些田块的亩产值达到1万多元,粮食产量有500多公斤,让农民的米袋子钱袋子一起鼓了起来。

  粮食是基础,而经济作物能为农民增收。合理的粮食、经济作物轮作复种模式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有效路径。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南湖区大力推广种植业优化型模式,推进粮经轮作复种模式,优化全区农作制度。各镇也结合当地产业特色,积极探索“万元钱千斤粮”农田生产方式,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新丰镇克服当地传统特色农产品生姜种植成本高、上市迟、产量低的问题,采用大棚栽培生姜,探索出了大棚生姜-晚稻的“万元千斤”模式,并在农户中鼓励、推广。今年该镇还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连片种植20亩以上大棚生姜的每亩补贴1200元,连片种植30亩以上大棚生姜的每亩补贴1300元,使今年全镇采用大棚生姜-晚稻复种模式的农田面积已有近800亩。以大棚瓜菜为重要农业特色的大桥镇则采取大棚瓜菜-晚稻的复种模式优化农作制度,据农业部门调查,大桥镇采用该方式使农户全年两季亩收入达10416元,晚稻亩产也达到了529公斤。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俞艳婷  编辑: 王思一

相关文章
 精彩推荐
压实责任 突出实干 严肃纪律打造勇立潮头勇当标尖的基层“红船铁军”
啃“硬骨头” 推生态环境建设全域化
打响“双招双引”攻坚战 为南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南湖区启动两个“省级安全”创建
南湖区质量工作“以质取胜”
南湖区推出“无会服务周”制度
人大代表要切实发挥好“四个作用”
一个老旧小区的“重生”
 精彩图片
 
嘉兴市南湖区新闻信息中心
浙江南湖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的权利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批准文号: 浙新办[2008]16号 浙ICP备2022031071号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